共找到 72 项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相关结果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作者: 戴逸主编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简介: 本书收录47位对20世纪中华文化发展做出杰出或重大贡献的已故学者的学案,大体按学科、 学派、年代分卷。全套学案共分10卷:综合2卷、史学2卷、哲学4卷、文学2卷。综合卷所收均是在学术上有多方面贡献的学者。文学卷只收文学研究论著,不收文学作品。翻检这套学案,你将对20世纪中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脉络有个大体认识,并领略它的磅礴多彩,它的浩大深沉,它的迅速流变,它的绵延不息……你自然也会对下一世纪中华文化的走向有所感悟或作出预测。书前冠有戴逸先生写的序。
毛泽东传世语言艺术
作者: 李巨川主编
简介:
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研究.第一辑
作者: 张志弘等主编
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
作者: 马张华,侯汉清编著
简介:本书是一本全面阐述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理论和方法的著作。根据分类法、主题法的联系和不同特点,书中一方面从分类法和主题法结合的高度,对其基本理论、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重视对两者联系和共同规律的揭示;同时,也注意根据两者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分类语言、主题语言及其标引方法、检索工具编制等加以剖析和介绍。根据国内外这一专业领域的实践现状,分类法的介绍以等级列举式为中心,结合介绍分面分类的理论方法;主题法以叙词法为中心,并对分类主题高度结合的形式—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以及自然语言的使用进行了系统介绍。力求使读者对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各自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
作者: 卢子博主编
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作者: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编著
简介: 本课题以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国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大环境为背景,研究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阻碍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阐述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环境下,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提出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目的是为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规划、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发展。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和实例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问卷调查对用户、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单位和信息服务中介进行调查。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发放印刷版《用户问卷调查表》,同时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web主页上公布联机版《用户问卷调查表》;原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发文,对全国54家情报信息单位发放《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情况调查表》和《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利用情况调查表》,对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单位和信息服务中介进行调查,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是将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水平与国外科技电子信息服务业、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实例研究是以相似的模式,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科技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重点调查与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很多数据和结论将会对信息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政府决策层有重大启迪和参考价值,对我国信息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自然美史
作者: 陈颖著
王摩诘全集笺注
作者: (唐)王维著;(清)赵松谷注
简介: 片断: 久郁文房。歌以国风。宜登乐府眎朝之后。乙夜将觀石室所藏殁而不 朽。柏梁之会。今也则亡。乃眷棣华。克成编录。声猷益茂。歎惜良深。 刘昫唐书本传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 兀兀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 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 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未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兀宗出 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 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工皆梨園弟子。教 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潛为诗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 花落空宫裹。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二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 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已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復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 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遊雨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 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踨措思。参于 造化而创意经图。卽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 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日,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 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晚年长齐。不衣文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 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詠终日。尝聚其田園所为诗。 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元谈为乐。齐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 经案绳牀而巳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 居一室屏绝麈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 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捨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日。乡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 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乡可进来。缙日。臣兄开一兀中诗百千 馀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馀篇。翌 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宋祁唐书本传 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屬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大乐丞。 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捨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幾不 生服除。累迁给事中。安禄山反。一兀宗西狩。维为贼得。
草书
作者: 刘恒著
简介: 当此传统书法再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规模不算太大的丛书。我们的主观愿望并不在于给本已很热闹的书法百花园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对他们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和书法艺术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敢说一定达到指点迷津的效但是,或许可以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考的价值。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国内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 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历史演变中定位于当代乃至当下的书法创作,结合具体的艺术实践予 以技法指导,不求琐细,力求精当,不尚空泛,力追平实。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融欣赏性与实用性、研究性与操作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丛书。它立足于学术化的普及性,又着眼于普及化的学术性。可以说,每位撰述者都抱有如上的意愿,也各自付出了相应的努力,达到了各自的著述效果。 显然,由于撰述者们的艺术观念、学术功力、审美立场、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各册之间自不免于水平与著述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以为并无不可,它正是每位作者自我风格的显现,同时也是自我观念与个体价值的一种完满自由的实现。这种差异恰好体现了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之间的巨大张力,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真实,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真实基础上的自然圆融。八位作者的辛勤努力,八本著述的不同风格,为我们提供了来自不同心灵的感动与思考,我谬为主编之一,深为感动,深表感谢。如果只有不同,这套丛书或许难于统一而不成为一套丛书了。因此,在鼓励和尊重丛书作者的独立见解与表述方法的同时,我们同时也提出了体例一致的要求。可见,统一的体例又是本套丛书的一个粘合剂。这样,读者朋友或许能在松散的联合中感到丛书各册之间的一致性与联系性。 考虑到书法艺术的视觉特征,本丛书大量插图,目的不只在于著述者的阐述之便,更在于为读者朋友们提供较为集中的书法图片,增加信息量,满足必要的视觉需要。似乎可以说,这一体例安排本身,便是我们的编辑意图,而透过这一意图,也明示了我们的一点艺术研究观念。之所以未用彩图而是利用黑白图版,主要是考虑到读者朋友的当下消费水平才如此的。 独立去看,每本书的文字数量都在十万字左右,图版都在130幅至200余幅之间,这该算是“小书”了。但每位作者都很用力,并未因它是“小书”而轻视之。有的作者甚至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去修改文稿,去搜集图版,这不禁使我想到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一再赞赏的“狮子搏象”精神。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小中见大”、“简中寓繁”——多么希望这套小书能实现这一 所有编辑出版者的共同愿望昔年国学大师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字史》仅以七、八万言终其篇,实在是以小见大、以简驭繁的佳作力构,无怪乎被鲁迅先生所推重,认为它“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皆数万言而已,然皆为经典著作而传世。我在这里提及这些,只是想说明一点:小书可以大作,要在言之有物、说之有理、述之有据可矣! [
儒学的现代走向
作者: 宋志明,刘成有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从1979年到1982年,我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选定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冯友兰新理学简论》,开始从事关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从1983年到1986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问,把研究的范围扩大,选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现代新儒家研究》,评述了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思想。论文写出后,得到老一辈学者的鼓励和同行们的好评,使我进一步坚定了致力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信心。《现代新儒家》一书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我撰写的《熊十力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也相继付梓。我在研究现代新儒家的过程中发现,对儒家思想感兴趣的并不限于现代新儒家。除了他们之外,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家和西化派学者也都有关于儒学的研究成果。于是,我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1996年我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五四:批孑L与释孔》课题组,申报1996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资助课题,有幸获得批准,为实现自己的研究意图提供了条件。课题组除了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之外,还撰写了两本专著。一本是《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由我和访问学者梅良勇同志合著,最后由我统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另一本就是此书,由我和博士生刘成有同志合著,我最后统稿。 本书试图摆脱各种偏见的影响,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五四以来各家各派关于儒学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儒学的现代学术价值作出正确的、公允的评估。限于学力,我们可能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陈鹏鸣著
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学术的拓荒者,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本书系统完整的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成果,对广大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先驱。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在师承康有为的过程中,他采纳了其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和重视学术源流的治学方法。通过博采众长,梁启超逐渐成为近代学术巨匠。梁启超将治学与致用很好结合起来,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典范。
Duty with illustrations of courage,patience & endurance
作者: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著;李柏光等译
简介:“我们必须具备一种精神的能力,才能成功地对付生活中的各种情况,避免我们道德的堕落。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这个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腐蚀我们,败坏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改变我们的自然声明,没有在们的自然生命中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生命,我们就没有道的能力来承担这个邪恶的世界,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一个罪人、一个众生、一个小人……我们只有这样正确地理解生活,我们才能完满地解决生活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的心灵才能在这动荡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安宁的归宿。” 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
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宋志明,梅良勇著
简介: 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一百年间,名家辈出,群星灿烂,成果丰硕,推陈出新。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入中国,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诞育,并迅速地茁壮成长。一百年内,各个学术领域均有新的 突破和重大进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推进21世纪的学术,进一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璀璨的成果和丰厚的积累。它长期以来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世界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器物文明的传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传播,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西方的学术文化,涵盖广阔,影响深远,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其间,中学和西学、旧学和新学、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发生了激烈斗争和逐步融合。中国20世纪之学术即在这一斗争和融合的再创造过程中呱呱堕地。 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学》,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领域,中国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得以借鉴,因之萌生。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说明近代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之区别:“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学必须冲破传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此时,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章节体写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国通史。其他学科也在20世纪之初相继跨人近代时期,1910年沈家本创办的法学会和《法学会杂志》可说是近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罗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说是近代考古学的滥觞;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鼓吹文学革命,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诞生,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学,19世纪后期已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了许多著作,做了大量准备。1915年,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先进知识界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产物。西方的各派学说,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进中国。中国学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选择、甄别、吸收,创造适应于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学者们,作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接受教育,必定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 影响。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从旧时代过来,大都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文化的战士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为了完成除旧创新的历史使命,竭力反对旧传统,要与旧传统决裂,但实际上旧传统已渗进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斩断传统。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 是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进行了反戈一击。即使像陈序经那样的“全盘西化论”者,也不可能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曾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盘反对和完全丢弃“昨日之我”。 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的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盘反对和摒弃西 方学术文化的人也是没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响,西服革履、西装大菜、洋房高楼、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哪个人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茅盾在《子夜》中写的吴老太爷头脑冬烘,顽固不化,但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口诵《太上感应篇》,居住的却是洋房,出门更非坐汽车不可。拖着辫子,倡导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受过西方完备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学者。20世纪的重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异质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佛教文化传人中国,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拒,才逐渐地融合,产生了儒学化的佛学——禅宗,和佛学化的儒学——理学。明清之际,耶酥会士将西方文化带来中国,虽有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帝、康熙帝等上层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学的顽强抵抗,经一、二百年之久而烟消云散,并未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异质文化第三次进入中国,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形见绌,在上个世纪末,中学和西学的两军对战中,中学已阵脚大乱,败下阵来。必须吸取西学之长,“以洋为师”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创造,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人们不懈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成形,脱颖而出,并显示了崭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大体上说,有以下特点: 一、以进化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学术赞美上古时代的制度和人物,颂先圣而薄后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视为道统所在,后世丢失了古代道统,故而欺凌争斗,社会日益退步。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社会进化的原理风靡全国,完全改变了陈腐观念,中国人懂得了用进化史观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全然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起近代新观念。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 的中国学人全都信从进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有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育和成长了大批学者。 二、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学术,分成经、史、子、集,并不严格地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其中经学特别重要,凌驾于上,且涵盖一切。《易经》中包括数学、哲学、自然科学;《书经》中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诗经》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礼记》中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春秋》中包括历史学、政治学。许多学科尚在幼年萌芽状态,尚未从笼统的经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学科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茁壮成长、规模齐备,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为一大学科。其中分门别类,学支林立,建立了数、理、化、生、农、工、医等大学科,门类繁多、内容充实,洋洋大观,达到了较高水平,且有裨于国计民生。而人文 和社会科学中,文史哲分离,形成各自的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纷纷诞生独立。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量、信息量巨大增长,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充实,范围日益扩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旧框架,形成了近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的学科分类体系。 三、理性方法的运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不够精密、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治学中带有直观感悟,冥心静思,自省修养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测的、情绪的方法,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或真实、或虚幻的状态,就能形成某种学术性的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无征不信”、“孤证不立”,摒弃主观成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显微镜、望远镜、以及其它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社会科学中则着重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实际材料。20世纪的学术文化追求的是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近现代学术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权威。 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凶狠,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20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自己的责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钻研,目的就是为了救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岁月中诞生发育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们共同的强烈愿望。搞自然科学的希望科学救国,搞经济学的希望实业救国,搞教育学的希望教育救国,搞政治学的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搞哲学的希望振兴民族精神,搞历史学的希望以历史经验教育和唤起民众,搞文学的塑造了众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伴随中国的苦难而产生,它推动国家的前进、呼唤民族的奋起、激励大众的斗争,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纪的中国学术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
从实招来
作者: 王蒙著
简介:本书精编了著名作家王蒙的散文、小品杂文60篇。辑为《我的写作》、《欲读书 结》、《感受昨天》、《文学三元》四辑。这些文章或是著者回顾创作之路,或是读后感、 观后感,或对当前文学现状及著名文学家的评述,或为文学心得与体会。笔调轻松诙谐,所 叙亲切感人,娓娓地道出了一个著名作家的从艺生涯、艺术思想观点,真实地展现了著者的 喜怒哀乐、广博的生活情趣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学现状。
谁使中国站起来
作者: 于化民著
宋元书刻牌记图录
作者: 林申清编著
简介:牌记又称墨围、碑牌、墨记、书牌子、木记、木牌等等。本书取宋元书刻牌记65家92种104幅汇为一编。其中,宋刻本38家51种56幅,元刻本27家41种48幅。内又细分为官刻、家刻与坊刻。
一个记者笔下的文化人
作者: 赵兰英著
Special classification for Medicine
作者: 林美兰主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图书馆编
简介:本书是医学及与医学相关学科的专业分类表。是在《中图法》(第四版)R类基础上编制的。体系结构、标记符号与《中图法》一致。它由R1预防医学、卫生学,R2/8医学和R9药学三部分组成。
戏痴说戏
作者: 黄宗江著
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代戏痴黄宗江先生的畅说论谈。他的剧本包括:戏剧戏曲选《舞台集》(含《大团圆》、《南方啊南方》、《风雨千秋》、《贺龙刀》等);翻译改编选《嫁接集》(含《麦克贝斯》、《安娣》、《落花时节》、《寻梦》等);电影剧本选《单枪并马集》(含《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柯棣华》、《秋瑾》等);散文集《卖艺人家》、《花神与剧人》、《你,可爱的艺术》、《人生知己》、《小题小作》、《悲欣集》;剧影散文选《长歌集》。
乡恋
作者: 李平主编
简介:本书包括柳信、箭荷、春笋、乡恋4篇
红楼梦:稀世绣像珍藏本
作者: (清)曹雪芹,(清)高鹗著;(清)改琦绘像;周书文点校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4)
作者: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0册
作者: 周和平主编;北京图书馆编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手册
曹利华(1937-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 曹利华著
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谢保成著
甲骨文金文
作者: 陈滞冬著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作者: 徐引篪,霍国庆著
现代索引文摘法
作者: 王知津主编
行书
作者: 丁正著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
作者: 肖东发主编
李达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丁晓强,李立志著
楷书
作者: 王元军著
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郑大华著
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 丁为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