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7 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The Studies on Social Changes i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
光盘作者: 沈崇麟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研究人员设计主持,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大连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烟台调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调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宁波调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调查)和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海调查)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的,以研究社会变迁为主要目的的抽样调查。调查于1997年进行,数据录入和编辑也于同年完成。1998年,该项目的第一个成果《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主要收入了调查的执行报告、抽样报告和所有变量的次数分配表。原计划在1999年或2000年增订出版研究报告,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项目主持人的原因,研究报告的增订出版未能如期,直至六年之后增订本才得以问世。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Forecast(2003~2005)
光盘作者: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旅游绿皮书》第四本出版了,比往年稍晚了一点。 这一本《旅游绿皮书》,虽然在框架上没有太大的改动,但在内容上进行了不少调整,增加了作为旅游研究中心的集体研究成果。除了作为本书基调的总报告外,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关于2004年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的评析。这个成果所突出的不是2004年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的评选或热点问题排序,而是对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的最为瞩目的大事进行了梳理,并对一些带有趋势性的发展进行了点评,表明旅游研究中心对这些问题的观点。虽然这个报告的最终文本是由专人撰写的,但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遴选、分析、点评则是经过大家反复研究讨论的结果,先后参加这一研究的达15个人之多,历经4周多的时间。这一做法今年是第一次,也可以说是个探索。今后我们将继续做下去,至少要一年发布一次。而且,我们也希望搞成开放式,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一活动。 在编撰这本《旅游绿皮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另外一个探索是突出一些主题,力争把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集中探讨,力求讲得更清楚一些,深刻一些,全面一些。例如,区域合作问题,虽然不是新课题,但在这个年度中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对这一专题有研究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还有一些问题,虽然年度性不特别突出,但集中阐述,更便于大家认识全局,了解其中的联系。例如,关于旅游与“三农”问题的文章,它涵盖了作为区域的农村、作为产业的农业和作为消费者的农民;它涉及到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更为重要的是,涉及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机构调整,作为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观,还涉及到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探讨旅游业与“三农”问题,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旅游绿皮书》不同于一般学术专著,它主要是以研究报告为主体。但是,它和政府部门的研究报告又有所不同,这些研究报告注意了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有些文章带有一定的理论探索和辨析,例如,旅游业长期以来被描绘成是一个“创汇导向产业”,那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的这个性质是否有了变化,或者是否应当变化呢?在国内外对中国出境旅游一片喝彩声之中,是否还有不同的声音呢?在一些与世界遗产地相关的事件和争议中,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矛盾?如此种种,相关研究报告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港澳台三地旅游发展的评述。几年来,我们不断变换作者,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也许人们认为可能变化不大的三个特殊区域的旅游发展。即使是同一个作者,也都尽力变换角度,写出变化,写出新意,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绝非换换年度和数据而已。我想,凡是连续阅读《旅游绿皮书》的读者都会觉察出作者这些良苦用心的。 这本书是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的报告,但我们没有仅仅把作者局限在中国大陆,而且每本书中都要收入几篇关于海外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文章,或请海外的专家谈一谈和中国旅游相关的话题。一方面希望通过境外研究者的眼光审视中国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把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介绍进来,希望能够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曾通过《旅游学刊》进行了一次公开征稿,得到了不少学者的积极响应,对大家的支持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中也选用了几篇。遗憾的是,真正采用的文稿并不多,也许是大家对本书的要求不特别清楚,一些稿件由于体例、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未能选用,当然这并不说明这些文章本身的价值高低。在此特做一说明,今后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业界的同仁,继续赐稿,给予支持。不过我们有一个要求,一旦文章被我们选中,请作者不要再送其他报刊刊登,原因我想大家是可以理解的。 和前几本《旅游绿皮书》一样,本书的出版,始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领导和相关处室的关心和支持,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作为执行主编的刘德谦教授和副主编宋瑞博士为本书的筹划、协调和编辑,为本书的尽量完美,倾注了大量心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谢寿光社长一贯支持本书的编撰工作,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和诸多方便,“皮书”编辑部的张大伟主任和诸位编辑们为本书的如期出版做出了积极努力。 在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们一直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使《旅游绿皮书》永远保持它的新鲜与活力,不使它和某些其他产品一样,很快进入“衰退期”。对此,我们会勤奋地工作,不断努力,力求改进,也希望广大读者,通过各种方式,把你们的建议和意见告诉我们,也好让《旅游绿皮书》与时俱进。
Reop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ivate.No.6(2005)
光盘作者: 张厚义[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研究中心组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总局、浙江、安徽、山东等省社科院、海南发展战略研究所、暨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忠实记录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全面分析了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作者: 张蕴岭,孙士海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亚太地区发展报告NO.5:发展趋势预测热点问题分析》对过去一年的大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述,对新的一年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预测、分析及展望:亚太地区涵盖地域广,形势复杂,其发展对世界影响极大。《亚太地区发展报告NO.5:发展趋势预测热点问题分析(附光盘)》除了对2004年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外交形势、地区安全等的总体发展做概括分析外,还对亚太地区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能够对读者了解亚太地区发展和深入认识一些问题都能有所帮助。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s Shenzhen.2005
光盘作者: 乐正主编;董晓远等撰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5)》分为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专论篇、文化篇五个部分,对深圳市2004年经济高速增长、效益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以CEPA框架为依托,建构深港经济圈了促进区域共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并对2005年深圳市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很好的对策和建议。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China’s Rural Economy(2004~2005)
光盘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客观、系统地回顾了2004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预测了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如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和粮食价格的走势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专题部分,就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农民和农村组织问题,进行了多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作为每年一卷的系列研究报告,本书保持了以往《农村经济绿皮书》采用的统计数据和经济分析方法的连续性。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s Real Estate.No.2
光盘作者: 牛凤瑞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住房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住房的增量需求和改善需求双旺盛,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供不应求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导趋势。房地产业既是资本密集、关联度高的产业,又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础产业,判断房地产业形势和发展前景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考虑中国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去把握。房地产品开发周期长,形成有效供给相对于投资期具有滞后性,当年的房地产业市场是投资与需求矛盾双方以往多年相互作用积累、演变的结果,所以判断分析房地产业形势不能仅仅依据同比资料得出结论,因为它是以上年基数合理为前提的。房地产品具有空间不可移动性,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异常导致全局连锁反应的可能性较小。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以局部地区的房地产形势推导全国整体态势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得出相反结论。
China_QEM: A Quarterly Macroeconometric Model of China
光盘作者: 何新华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与研究工作,能够拥有一个可以用来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预测的多国模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几代人的愿望。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的研制成功,为这一心愿的早日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模型开发小组的四位主要成员: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和王玲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模型开发工作于2002年底初步完成。 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国内已公开出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它是国内第一个以政策分析为目的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少数几个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之一;其样本期选取了我国已正式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区间(1992年第1季度~2001年第4季度);在模型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动态建模理论…… 自2003年起,China_QEM已分别被用于有关人民币汇率、世界出口价格、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以及我国利息率等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书共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概述了China_QEM的结构、理论基础、中国经济运行特点、现公开发表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至第十一章,分别就China_QEM的各行为方程作了介绍。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分别就China_QEM的部分应用展开了讨论。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Henan’s Social Development (2005)
光盘作者: 焦锦淼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首次列入我社“皮书”系列图书,面向全国发行。该书针对河南省省情,对河南社会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全书分为专题、发展等篇,全面客观描述和分析了河南“三农”、“人口状况”、“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对了解、认识河南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 曹晓峰,张铁民,于锡顺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营口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2004年3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经济社会追踪调查》的子课题。这次追踪调查是1989年《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营口市调查》的延续,所形成的著作在时间和内容上与1992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营口卷》可以衔接。 《解读营口模式》以1989~2003年的15年间,营口市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社会各个主要层面的巨大变化作为时空坐标,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营口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所遇到的问题,并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其前因后果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在规律。15年,与中国数千年历史相比较只是短暂一瞬,但从中国社会变迁来看却是翻天覆地变化的15年,不仅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更迭。营口市15年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回顾和总结营口市取得的历史性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辽宁省省情的认识,可以为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经总课题组批准,在中共营口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抽调了14名从事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研究的骨干,组成了营口市情调查组,于2004年6月开始对1989年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营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采取文献法与统计法相结合、全面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对上次调查的一些重要方面和内容有所交代,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既注意了与上次调查的衔接,又不拘泥于上次调查的框框,特别是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尽量予以充分反映。最后写就了《解读营口模式》这部著作。 《解读营口模式》的特点在于,把15年来营口市改革发展的实践置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梳理和剖析营口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及其原因。15年中营口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经济开放度提高,地区财富积累等各个方面。营口的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跃升,生产总值1989年为38.58亿元,到2003年达到253.4亿元,增长了5.57倍,不变价格年均增长速度为14.23%。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先进合理的方向健康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25∶50∶25,调整为2003年的11.92∶52.28∶35.8。营口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完善等方面。1989~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6元提高到7318元,增长4.44倍,年均递增12.86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02元提高到3561元,增长2.55倍,年均递增9.47 %。2003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 25.8万人,覆盖面达到100%。营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基本经验是什么?营口的结构调整是如何推进并取得成效的?营口是怎样以富民强市为主旨,使社会全体成员不断分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解读营口模式》以生动的事实、翔实的数据和理性的思辨,予以清晰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 《解读营口模式》的特点还在于,重点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营口的新变化及其典型经验,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围绕总结“营口模式”进行的。营口作为辽宁第二大港口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增长、衰退和再次复兴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以区域性经济衰退为特征的“东北现象”在营口也有突出的反映。中共“十五”大后,营口在陷入严重困境、基本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思路创新,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主体和结构调整主体,创造条件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在辽宁率先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经营城市等方略,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确立起经济结构、体制与机制、对外开放、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新优势,使营口的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实现了根本性转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以开创性的实践形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走向振兴的成功范例——“营口模式”。“营口模式”可以概括为:全力突破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体制市场化、企业民营化,以体制改革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振兴。“营口模式”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产物,“营口模式”的实质是“国活民兴”的双赢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营口模式”耀眼的闪光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营口模式”鲜明的特色。 《解读营口模式》的特点也在于在对营口15年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制定及实施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营口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和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营口的自然条件与人文脉络、产业基础、开放环境等优势条件已成为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点和源泉,蕴含着营口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随着营口在辽宁乃至东北的经济战略地位的逐步提升,营口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的调整扩张中,产业分工和城市分工将得到更大的增长空间,港口城市的功能将得到更充分发挥。《解读营口模式》提出未来营口应定位于以港口为平台的区域中心城市,要以结构调整和总量扩张为主线,构筑以港口经济为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要用建设好港口来推动“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新兴产业和城市扩张同步推进,力争在不远的将来使营口发育成为沈大经济带又一重要的中心城市。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f Rule of Law in China.No.2(2004)
光盘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对2003~2004年法学理论研究动态、立法情况、社会关注的法律热点、法律实务状况等进行了梳理总结。是一部了解2003~2004年中国法治发展进程的蓝皮书。2003年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本书从各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发展历程,为读者全面了解2003年我国法治发展进程提供了范本。本书首先回顾了2003年我国法治发展的总体情况,此后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法律实务报告,各作者分别对立法、司法、司法行政、法制发展、消费者权益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为热点问题报告,法学专家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从法律角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内容涉及总理为农妇讨工钱、虚拟财产立法保护、性骚扰问题、新东方教育侵权案件以及刘涌案件等;第三部分为理论研究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各个法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科涉及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诉讼法学等;第四部分则为附录内容,记录了我国2003年法律法规的立、改、废以及“两高”颁布司法解释的情况。
Report on the Promotion Trend of China’s Advertisers.No.1
光盘作者: 黄升民,杜国清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广告主营销广告活动的实证报告。作者是国内知名广告学专家黄升民以及国内首位广告学博士杜国清。全书围绕广告主营销广告活动,分别从基本营销策略、媒体选择策略、线下活动策略,以及与广告公司合作策略等多个角度来透视和把握广告主的营销广告活动趋势。广告主研究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在本书成书过程中,作者们一直和企业界、公关界,以及相关专业人士保持着及时的接触、互动,积累了大量翔实丰富的案例。同时书中还吸纳了最新研究一线人员的研究发现和研究心得,对广告理论和实践都有极强的价值和意义。
China: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2005
光盘作者: 杨如彦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每年出版一集。该书以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总结每一年度宏观调控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央行、三大监管部门针对国债、企业债、可转债、基金、期货、保险、企业年金、信托、银行服务等金融子市场发布的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评价其实际效果:按照制度分析的内在逻辑,分别讨论了货币政策/外汇制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风险管控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主要金融制度的创新线索和框架,剖析制度安排创新性的基本机理和动力。 要点: ●传统金融服务框架下形成的风险,经常需要通过流动性来加以规避,这导致紧缩性货币政策必须有其他缓冲制度加以匹配,以便克服由于流动性紧张而诱发的市场风险。 ●金融管制模式没有脱离国内传统的行政管制模式,分业监管退化为分主体监管,进而形成金融资源的部门分割和行业分割,一些旨在避免资源分割后果的制度在2004年出现了部分萌芽。 ●分主体监管模式还导致金融业务的交叉准入存在较大困难,同一类型的金融服务需要接受强度不同的监管措施,一方面导致了政策性套利,另一方面加剧了资源分割。 ●资产管理制度协调性较差、风险管控制度缺乏手段、持续经营监管受到环境挑战等,是目前金融管制中几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China: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2005
光盘作者: 杨如彦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 《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每年出版一集。该书围绕金融工具创新这条主线,分别就国债、企业债、基金.信托、可转债,银行服务、企业年金、保险和期货等金融子市场当年的创新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其风险一收益结构特征和投资价值。书中集中了大量金融市场运行的珍贵数据,其关于每一子市场产品创新机理,特点和未来趋势的描述与分析,对金融市场主体的创新实践,监管政策针对性的提高和相关的学术研究都有较大帮助。 要 点: ●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特征,使得国内产业间的相对投资价值在2004年出现巨大分野,资金有强烈的绕开监管的动机,并向煤、电、油、运等上游行业以及和这些行业具有同步共振效应的产业拥挤。 ●尽管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和淡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仅仅具有名义上的作用,但加息预期却导致固定收益类产品被迫改变产品契约设计,增强其收益性特征;此外,流动性紧张因素也深刻改变着市场主体的理财模式。 ●合作监管在2004年获得一定程度的突破,货币市场基金、企业债券以及银行服务和信托产品均收益不菲。 ●各金融子市场间走势的相对强弱变化,引导投资人不间断地改变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机构投资人难以在股票类证券中寻找到适合繁荣期避险需求的投资品种,多数机构转而在收益类证券和逆周期运行的消费类资产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关于金融安全和境外投资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良好预期的讨论,诱导出一系列防止境外资本冲击的金融工具。
作者: 陆学艺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是陆学艺继《“三农”论》之后,又一部关于“三农”问题研究的力作。作者始终以极大的学术热情投入到农村、农业、衣民问题的调查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客观描述和分析了“三农”问题,并以其独特的角度论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他所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受到了学术界内外及各级管理者的重祝,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方一策”等。
作者: 焦锦淼 (编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简介:本书首次列入我社“皮书”系列图书,面向全国发行。该书针对河南省省情,对河南社会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全书分为专题、发展等篇,全面客观描述和分析了河南“三农”、“人口状况”、“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对了解、认识河南具有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