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869 项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相关结果
亮剑
作者: 都梁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作者用冷静凝重的笔触,刻画了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极其鲜明的性格和十分传奇的故事,读来令你手不释卷,掩卷不能不深思、落泪……
军人生来为战胜
作者: 金一南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 面前有一张表格:1936年底世界各大国陆军力量比较。 它令我万分吃惊。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25万人,世界第八。此时距七·七事变仅差半年多一点。 半年以后,世界第一几乎亡于世界第八。 再往前翻。英法联军1860年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用了多少兵力?英军一万八千,法军七千二百。区区二万五千人长驱直入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迫其皇帝天不亮仓皇出逃“北狩热河”,恐怕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算一项记录。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奥、意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倒是不少,拼凑起来的兵力却不足两万。虽然京畿一带清军不下十几万,义和团拳民更有五六十万之众,仍然无法阻止北京陷落和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以二万人索取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或许是世界战争史上又一项纪录。 我们声讨帝国主义的凶残及其侵略成性、掠夺成性、喋血成性,我们咀咒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卑躬屈膝、丧权辱国,为那部屈辱史我们长叹不已、挥泪不已、心潮澎湃不已,这还远远不够。战争是不讲道理的,从来不一定谁有理谁就得胜。战争最讲究实力。义和团虽数十万之众,但是用引魂旌、雷火扇、阴阳瓶、如意钩等八宝什物与八国联军的长枪大炮对阵,仍是以卵击石。如果谁人多兵多谁就得胜,恐怕中国早已无敌于天下。 无先进武备无法一战,有先进武备胜利便唾手可得了么?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亚洲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大清陆军之毛瑟枪、克虏伯炮也绝不劣于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为何反倒败得更惨?抗日战争爆发时,民国政府装备的中国陆军主力步兵师拥有步枪6127支、轻机枪254挺、重机枪75挺、迫击炮24门、步兵炮24门、野炮36门,堪称当时的世界水平,不也仍然一溃千里? 胜利如果仅仅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和,旧中国的军事何至败得如此之惨。 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军人生来为战胜。但战争法则钢铁一般冰冷。战场的荣辱从来就不是军人的选择,而是战争的选择。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战争年代打出传奇色彩的名将粟裕。人们皆知其辉煌战绩,却鲜知他为胜利付出的心血。他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胜利了,进城了,在繁华的大街上别人逛商店看商品,他却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和平生活持续几十年,每晚就寝前他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一旦有事可随手摸到;晚年生命垂危之时要靠别人帮助穿衣服了,他还一定要按照军人的要求,把衬衣、毛衣整整齐齐扎进裤腰。 人民解放军中还有一位一生未经历战争、却一生为未来战争准备不已的苏宁。古人形容常备不懈是“枕戈待旦”,苏宁从军23载,23载枕着叠放军装的梆硬的包袱皮。别人整晚整晚聊天看电视,进餐厅歌舞厅,他整晚整晚缩在简陋的小屋,泡方便面就咸菜钻研军事学术,点半截蜡烛研究高技术战争。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是何等高耸入云的精神境界!拥有此等精神境界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千金难求万金难觅的无价之宝!从大将粟裕到少校苏宁,如果没有这样的军人,我们到哪里去发掘人民军队过去制胜的精髓、和未来决胜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样一批人义无反顾地奋勇献身,又怎么去建设自己的强师劲旅、怎么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军人皆梦求胜利。却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付出代价,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啬吝,为什么从古至今,胜利从来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军人。
The Longest Day:The Classic Epic of D-Day, June6.1944
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著;李文俊,陶洁,申慧辉译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和世界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生动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还细致入微地写下了双方的将帅和士兵作为个人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以及在每个生死瞬间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心惊胆战。这本20万字的作品, 作者花费了10时间采访和写作,出版后引起巨大双动,即销出1000万册,好莱坞据此书拍摄的同名电影区筣多项奥斯卡奖。30年来该书畅销不附,已在世界上用26种文字出版,累计售出1600万册。此次经版权人授权,首次以中文单行本形式在中国大陆出版。
远东朝鲜战争
作者: 王树增著
简介: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就这样被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朝鲜的年轻的美国参谋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分割成了两半。 就在前一天夜里,在战争西线清川江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消失了。 自出国以来便在生死中搏斗的第三十八军的士兵们,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他们围着这台收音机站在硝烟缭绕的公路上一动不动。 那座使美军陆战一师无路可绕的桥,叫做水门桥。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一六师三四七团七连司号员郑起于1951年9月30日收到一张红色请柬,上面写着:谨请光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月29日晚,朝鲜中部大雨如注,看见浑身湿透的洪学智,彭德怀用最低沉的声音说:出事了。 就是把六十三军打光,也要在铁原坚守十五到二十天!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Red Star Over China
作者: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简介:《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周恩来外交风云
作者: 杨明伟,陈扬勇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 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周恩来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本书生动地记述了这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与众多国际首脑人物的交往。从斯大林、金日成、胡志明,到赫鲁晓夫、戴高乐、蒙哥马利;从西哈努克、纳赛尔、哈桑二世,到尼克松、基辛格、田中角荣;从联合国四任秘书长到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作品描写了这位伟人数十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在外交战线上的卓越贡献,展示了他令人折服的风度智慧和感人至深的人格胸怀。同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新中国外交的风雨历程。
周恩来自述
作者: [周恩来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编
简介:这是第一本以自述的形式出版的关于周恩来的书。 周恩来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他用朴实的语言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洲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到共产国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过……他用亲切的口吻自述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中的艰难处境……读来令人感动,读后令人思索。是一本不可多得、不可不读的书。
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 陈敦德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
简介: 这部纪实文学用流行的笔法,勾勒出1949年之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逃到孤岛上的蒋介石之间的数次交锋,有上层决策的内幕,也有影响历史进程的小的关节点,有斗智斗勇的浴血苦战,也有惟妙惟肖的秘密接触。 同时,作家把这两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不同影响的人物放到整个世界格局中去描绘,更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发人深省的意义。
来复线
作者: 阎欣宁著
简介:闽西中央苏区特派员雷明前往闽东青竹山,联络当地游击大队队长龙海 山,准备在青竹山举行赤色暴动。来到青竹山的雷明却误入“北区”营地, 落到了青竹山县委书记楚天雷的手中。长期以来,龙海山与楚天雷不和,龙 海山另行拉起人马成立了一个南区”县委”,与北区的楚天雷分庭抗礼,人 称”南龙北楚”。与此同时,福州中心市委派来青竹山布置秋收“五抗“斗 争的女特派员刘瑛,阴差阳错地落在了南区龙海山手上。“南龙北楚”各以 为握住了一张“王牌”,谁也不肯轻易放手,都想以此要挟上级组织换取对 自己的支持。一个偶然的机会,雷明从北区营地逃出,来到南区,而龙海山 却不肯放走要去北区跟楚天雷接头的刘瑛。 僵持不下的时候,龙海山接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陈天枢的通知,要他前 往福州开会。龙海山决定带雷明和刘瑛一道前往福州,借机在中心市委面前 一举扳倒楚天雷。不料,在渡口地下交通站,地下交通员却告诉龙海山:陈 天枢已经被捕叛变,正在城内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闽中,闽东等地的党组织 大部分遭到破坏。显然,进城开会的通知是个阴险的诱饵。此前,急于进城 的楚天雷已落入敌人魔掌……故事悬念叠出,情节错综复杂,人物跃然纸上更多>>
红军长征记
作者: 丁玲主编;董必武,陆定一,舒同等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后,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长征改变了毛泽东,毛泽东改变了红军和整个中国。1936年春,上海《字林西报》撰文谈到长征时说: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远征,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然而只有这部书被写出后,它才有价值。这家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媒体在破例惊呼红军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恶笑红军的“粗陋无文”。所以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毛泽东就指示杨尚昆在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并亲自起草征稿信,号召参加长征的师团以上干部把“战斗经历、民情风俗、奇闻轶事……择其精彩有趣的片断”写出来。《红军长征记》既证明了毛泽东的政治品格来源于文化母体,也证明了红军是一支能文能武的军队。长征史无前例,在军事史学上将永载史册,而从文艺创作来讲,《红军长征记》则是中国红色革命第一次文艺思想大解放的产物,也是人性思想大解放的产物。本书文体朴实无华,语言鲜活异常。全书作品洗练、简洁,没有浮泛之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出一个色彩鲜明的性格。《红军长征记》能重见天日,其文化史学价值、军事史学价值、历史文献价值和文艺史学价值将会得到关注和讨论。 在一本书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刻,莫过于当它抵达读者手中时受到的待遇。愿此书能像此前出版的《前西行漫记》、《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等优秀图书一样,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徐海东大将
作者: 张麟著
简介: 本书以质朴的文笔,翔实的史料,生动记述了徐海东12岁当窑工,后来又弃工从戎,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黄麻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抱病赴抗日前线……从一名窑工成长为共和国大将的传奇经历,展现了徐海东别具一格的戎马生涯和栩栩如生的真实形象。 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徐海东大将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一生经历过百余次战斗,9次负伤.身留17处伤痕,享有“徐老虎”的盛名。作者以质朴的文笔,翔实的史料,生动记述了徐海东1 2岁当窑工,后来又弃工从戎,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黄麻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抱病赴抗日前线……从一名窑工成长为共和国大将的传奇经历,展现了徐海东别具一格的戎马生涯和栩栩如生的真实形象。
对日反攻与受降
作者: 徐焰著
简介: 1945年夏秋之交,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区出现了罕见的奇特复杂的局面,在解放区战场向日伪展开大反攻之际,蒋介石为换取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竟拿中国权益和外蒙古与斯大林进行交易,随后又在美国默许下和冈村宁次等日军将领进行“劫收”,以致中国战场出现了全副武装的日军“战俘”仍在日本受降后的半年时间里继续与解放区军民作战的怪现象…… 作者在肯定国民党战场的广大官兵和围统区人民抗战努力的前提下,以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揭露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坐等胜利,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垄断受降权,与投降的日伪军相勾结,企图窃夺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成为中国革命最后成功的辉煌史诗。
四野首任军长传奇
作者: 叶青松 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4-5-1
简介: 叶青松编著的《四野首任军长传奇》辑录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8位首任军长(第三十八军军长李天佑、第三十九军军长刘震、第四十军军长韩先楚、第四十一军军长吴克华、第四十二军军长万毅、第四十三军军长洪学智、第四十四军军长邓华、第四十五军军长黄永胜、第四十六军军长詹才芳、第四十七军军长梁兴初、第四十八军军长贺晋年、第四十九军军长钟伟、第五十军军长曾泽生、第五十一军军长张轸、第五十二军军长王劲修、第五十三军军长彭杰如、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第五十五军军长陈明仁)人生历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一部文史俱佳的通俗作品。《四野首任军长传奇》写作风格活泼而严谨,融真实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位首任军长单独成章,章章可读,篇篇精彩。
李苍彦(194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
作者: 李苍彦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
简介:
长征细节决定历史
作者: 吴东峰,朱继红编著
简介: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长征,假如没有那些细节,没有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没有那些被逼入绝境的饥寒交迫和九死一生,没有那些动人心魄的决策和分歧,没有遍地的艰险、危难和牺牲,长征还会那样举世瞩目吗,还会让我们那样惊叹和感动吗? 当我们以“伟大”的字眼仰望他们时,他们当时的感觉也许只有渺小和无助;当我们以“光荣”的字眼歌颂他们时,他们当时的感觉也许只有苦难和伤痛;当我们以“正确”的字眼评价他们时,也许他们当时的感觉只有迷茫和彷徨。 我们从几百部长征回忆录、日记和纪实作品中,悉心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其中的那些细节,编著这本《长征:细节决定历史》,就是试图通过历史记忆中的这些“最小的组成单位”,向读者提供一个有关长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政治、军事、后勤等等方面的最原始、最真实而又最形象的文本。 我们编著这本纯粹汇集红军长征细节的书,目的是想通过对这一个个细节的还原,去浮言,除赘语,以达到再现长征“原生态”的目的。同时,读者也能依据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对发生在七十年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历史大迁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重新透视长征这部伟大历史的基本概貌。更多>>
1951·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
作者: 纪晓松著
简介: 《1951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天路行军》讲述了在1950年,以第18军为主的部队担负了解放西藏的重大任务。进军西藏、巩固边疆急需一批从事后勤、医疗、文艺等工作的女兵。这年的春夏秋冬,在北京、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南京等地,一批青年女学生满怀一腔热情报名入伍。 1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兵分散在进藏队伍中,在缺氧、断粮、无路等恶劣的高原条件下,和男人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从川藏、青藏两线翻过无数座雪山,趟过无数道冰河,越过险象环生的泥沼草地。经过半年、一年、甚至四年(边走边修筑川藏公路)艰苦卓绝的行军,她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比坚韧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屋脊,徒步走进了拉萨及其他边防重地。 进藏后的女兵,面对复杂的敌情、社情、民情,她们用动听的歌声,高尚的医德,真挚的情感,博大的爱心深深地感染了藏族同胞,打破一层层如高原坚冰一样的隔阂。为稳定大局、巩固边疆及汉藏团结做出了特殊贡献。 千余名女兵在雪域高原4000多里的横断山脉中负重徒步进藏,创造了全人类惊世骇俗、绝无仅有的行军奇迹。她们把中国女性的柔美和坚韧演绎成一段无比绚丽的人生乐章。 她们当初为何要进藏?进藏途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现在哪里?生活怎样?《1951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天路行军》作者经过一年多的寻访、写作,用冷静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真挚平实的情感,清新流畅的文字,对这段被岁月湮没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行全景式地揭示。
开国将军轶事
作者: 吴东峰著
简介: 他们是卓越的将军,又是忠贞的共产党员。甚至是首先作为一个党员其次才是将军的一种个体存在,这就要求他们除了军事才华之外还有出色的政治素质,尤其在战争结束后则要求他们产生出比军事才华更杰出的政治素质。共产党在一段时期内的失误,也使他们原本曲折的命运更加曲折了。 本书以独到的视角,精彩风趣的语言,记述了陈赓、张云逸、罗瑞卿、徐海东、黄克诚、粟裕、谢胜坤、崔建功、陈士榘、张爱萍、李达、刘亚楼、李天佑、叶飞等5位著名开国将军的灿烂人生,堪称将帅文学中的精品。 集结在这里的作品都昂奋着一种灼热的气质。 集结在这里的人物都闪射出某些荣光和某些痛苦。 集结在这里的事件都富于传奇感,甚至是一种极致品格。 集结在这里的忠诚都是生命本色,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巨大代价…… 所以,他们已经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开国一代将军们的基本命运。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伟大而又不免某些深刻缺陷,辉煌而又蒙蔽过些许尘埃。由此,他们以及他们那个时代才益发丰富并且益发难解。以至于,距那个时代十分接近的我们,也要竭力勘探才可能理解他们的命运。吴东峰的篇篇将军记,新奇曲折,朴实醇厚,以他独特的十分贴近的笔触,为世人展示了以往鲜为人知的将军们的生命境遇。这种努力,已超出一般文学价值,成为高层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灵的真实披露,成为我们眺望那个时代主峰时的一种宝贵参照。
刘少奇自述
作者: [刘少奇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编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简介: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刘少奇本人如何看待自己早年的经历?如何讲述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的情况?他在主持华北局、华中局工作时如何灵活地执行毛泽东的路线?他在建国初期有哪些宝贵的经济思想?他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他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他与毛泽东分歧到底在哪里?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如何与命运抗争的?《刘少奇自述》除收录了刘少奇同志在各个时期的自述以外,还收录了王光美、薄一波、黄铮同志对刘少奇的回忆:这些回忆讲述了刘少奇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后送往开封关押后被迫害致死的情况,以及“专案组”如何封闭消息把他以“刘卫黄”的化名秘密火葬并长期封锁消息、不让亲人知道等情况。 《刘少奇自述》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刘少奇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凡而又伟大、曲折而又光辉的历史,歌颂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顾全大局讲究团结的高尚品德。 《刘少奇自述》属我社领袖传记系列。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辑室(刘邓组)编纂,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
晋察冀军民抗战纪实
作者: 李金明著
简介:“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当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长驱南进之时,八路军挺进敌后,红军团长化装拉队伍,东北军某团毅然回师,不甘屈服的燕赵儿女揭竿而起……敌后悄然崛起了令日寇胆寒的晋察抗日根据地。当侵华日军不得不更换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回调前线部队围剿扫荡时,他们又以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使日军陷入了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休止的人民战争”。 八年抗战,晋察冀血可漂橹;八年抗战,晋察冀军民书写了反侵略战争辉煌的一页。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引人的故事,全面系统地记述
中国现代军事中短篇小说经典选萃
作者: 伍绍祖主编
简介: 过目不忘的军事文学精品,百看不厌的战争小说经典 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读过,我们儿女还要接着阅读的好作品 这是一本红色经典,全书充满了阳刚勇武之气,是我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的时候,献给全军将士们的一份薄礼。 本书按照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为序,选编了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时期人民军队战斗生活的十四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岁月的检验,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感,风格各异,题材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极富可读性,它们记录了一代人的历史足迹,也滋养了几代人的心灵,成为我们民族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
斯大林评传
作者: 托洛茨基著;齐干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1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