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8 项 “杜书瀛著” 相关结果
坐在汽车上看美国
作者: 杜书瀛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015-3-1
简介: 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作家杜书瀛新作访美游记《坐在汽车上看美国》一书始于2005年,中经2010、2012年,结集于2014年,历时将近十年。是作者夫妇到美国看望女儿一家时留下的记录。这是亲情的凝聚,也是采风的实录,是自然之书写,也是社会之观察。三代人欢聚一堂的生活片段,奔驰于路上饱览自然风景的感慨,邻里街边风俗人情之观察。作者一家人随女婿所驾之车,深入美国内地自由自在奔跑,将蓝天白云之下各地风光采撷笔下。从印第安人的圆形帐篷,到城镇边缘的小别墅,从黄石国家公园异彩纷呈的温泉喷泉,到落基山公园的松林积雪,从“魔鬼之塔”,到“信仰之城”,自然环境与人文奇迹,浑然一体,画面鲜明,语言生动。我们若把《蓝天白云绿草坪》《黄石归来不看泉》《能源之都》《风洞》《岩石城》《红木森林》等放在一起阅读,就能被这些散文的“自然书写”的魅力所吸引,在这方面,美学家的眼睛,文学者的笔法,为之注入了不凡的生命力。此外,作为有深切历史、现实关怀的人文学者本书作者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美国人文历史的篇章。他拜谒了海明威,他看到了总统山,他写下“白宫里的狮子”老罗斯福的小屋子的故事,正是这位写过《美国理想》的老罗斯福,对“现代美国”的缔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震撼人心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尸骨》一文,极具洞察力,读后不只是感慨,更引发深入的思考。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
作者: 杜书瀛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主要内容包括: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市场经济:艰难的历史选择、市场经济:功耶?过耶?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消费社会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新挑战、消闲与审美、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稷下再说文学消亡问题、文学“边界”论争、面对全球化浪潮、内转外突、文化舶来品的汉化和合法化、世界共产党人美学发展史的重新认识、价值美学构想等。
学术前沿沉思录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在电子媒介时代(或曰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全球化时代等等),文学艺术及整个学术受到巨大冲击。20世纪末21世纪初,更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命题传到中国来:“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文学将要终结”、甚至连哲学、精神分析学也“在劫难逃”(见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教授2000年秋在北京召开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此发言后来以《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为题,发表在2001 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似平文学以及哲学等都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近几年中国学术界有许多新的学术前沿问题倍受关注,并且引起热烈争论,如:电子媒介时代给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电信技术王国”使人们在生产方式和内容、生活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感情方式和内容、感受方式和内容等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全球化面前学术如何发展?文学会不会消亡?“ 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是否导致艺术与生活合一?文艺与生活还有没有边界?文艺学向何处去?等等。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艺术哲学读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有《论李渔的戏剧美学》、《论艺术典型》、《论艺术的特性》、《文艺创作美学纲要》、《古典作家论典型》、《文学原理—创作论》、《文艺美学原理》、《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联合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联合主编)、《艺术的哲学思考》,还同理然共同翻译了俄国学者普罗普的喜剧理论著作《滑稽和笑的问题》,参加编写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等等。此外,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受到美国和苏联汉学家的关注,《文学原理——创作论》获1987—1991年度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奖,《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研究》获1995—1998年度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李渔传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14
简介:李渔(1611-1680),中国清初杰出的喜剧作家,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一生穷愁却风流倜傥,卖赋糊口,奋斗拼搏,著作等身,誉满青史,其《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等自问世以来畅销数百年,至今不衰;自17世纪起他的作品即传到日本,并流布英美各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名人。本书作者广泛地搜集和占有历史资料,文字畅达文雅,真实地记述了李渔坎坷而光辉的生命历程。
文学原理——创作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简介:编辑推荐:这本教材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写成,八十年代末初版,至二十一世纪刚刚开头的今天修订完毕。它是作者学术思想转之后写的第一本书,是人类本体论美学观点之下的产物。书中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质论、实践论、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创作中的天才与技巧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和探讨。
Studies of the aesthetic ideas of Li Yu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7重印)
简介:《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增订本)》是一本研究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史,作者以他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精华,并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阐释;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李渔在这三个领域对前人的继承和他独自的贡献;对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作者做了开启性的研究。这是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研究本渔美学思想,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
From "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ism" to "mod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中国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简介:中国的诗学文论源远流长,其起点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逐渐形成一门特殊学问和独立学科,这就是萌芽于先秦、成立于魏晋、命名于明清的古典形态的“诗文评”,而发展到二十世纪又成为现代形态的“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杜书瀛所著的《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中国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从中国“诗文评”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根本差别说起,对中国三千年诗学文论之演化轨迹进行了别样解读,看它如何携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吸收外来优秀学术思想从“古典”走进“现代”,从“诗文评”演化为“文艺学”,并以新面貌迈向二十一世纪。
价值美学
简介: 《价值美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价值美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
文学原理:创作论
出版社:
简介:
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
作者: 张婷婷,杜书瀛著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10
简介: 本书作者杜书瀛,研究李渔30余年,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 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陆续出 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 。 本书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 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 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作者在 广泛搜求《闲情偶寄》、《窥词管见》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择善而从,具有 版本学和文献学方面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作 者独辟蹊径地首次在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运用“评点”的形式,角度灵活、 视野开阔,对李渔美学思想的体认做出了创造性的阐释,体现出了向传统方 式转型的特点,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美学十日谈;以“审美与价值“为中心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美学十日谈》以“审美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一种价值形态”为中心,分为十个论题对当前美学界所最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学理性阐发,具有前沿性。提出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里主客体互动关系所生发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表现于社会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作者还对艺术哲学、文艺美学、魏晋形式运动、蔡仪美学、美学大讨论等,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说。
说文解艺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简介: 杜书瀛兄嘱序于我,我先看目录,很大一部分竟是我没有读过的,于是把书稿看了一遍,有些学理性强的文章还没消化,或还似懂非懂,但我觉得应该来写这篇小序。 书序可以有种种写法,有些著名的序言体文字,是就所序这一本书的中心内容或某一论点加以补充,生发开去,甚或是借题发挥,本身就形成一篇论文,限于学力,这是我做不到的。而人们近年常常批评一些人之写序,说有的是“友情出场”,有的是为了“促销”,有的通篇不过是些“感想”……总之应该列为写序之大忌的,——我现在要写的正不出这个范围。 我曾经给朋友的书写过序,例如朱正的《一九五七年的夏季》,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去年此书的增订版《反右派斗争始末》在香港出书,我又为港版写了一篇序。固然因为我有话要说,更因为朱正是我的朋友,我知道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和其间的甘苦,更因为要把这样的私人著述化为社会公众之所有,大非易事,所谓写作难,出版尤难。作为朋友,做不到两肋插刀,还不能摇旗呐喊一下吗! 我和老杜也是朋友,起先都是朋友的朋友,互相有所知闻,后来有机会当面交流,彼此以为相知了,然而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空,一年顶多见一两回面,这样的交谊真可谓其淡如水了。能读到他的书,犹如 晤面,娓娓谈来,平实如其人;比当面聆教所能涉及的反而更广更深。我想,不认识他的人,如果不是心浮气躁或偏爱花里胡哨的文风,也会把卷欣然的。 所谓促销,也就是做广告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怎么做不得?只要不是欺诈就行。书评本来分为各个层次,有学理性的评论,有即时性的新书评介,还有简介、简讯,就更像软广告了;书序也当作如是观。 广告的本义是向消费者介绍产品。以这本书为例,作者老杜的后记就是产品说明,其实是可以置于卷首的;编者当然也要读书稿,似乎是最初的读者了,但编者参与“产品”的制作和包装,第一身份属于生产者一方;因此,我作为书稿的第一个读者,才是此书的第一个消费者,我的序可以说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帮助做广告吧。 但序言这种广告,是定向的,而非泛泛的;它不是登在书外,传媒或大街上,而是登在书内,这就规定了它“广而告之”的范围。不但不读书不买书的人士读不到这篇“广告”,即使读书也买书,但只爱读流行、时尚、武侠、言情的读者,走过这本书,也不会翻看。见到此书书名便放慢脚步,伫足浏览的,多数属于跟此书“对路”的读者,他们已经不会是盲从的买家了。其实,他们也不必看我这篇罗嗦的序文,翻翻目录就会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果他们掏出自己的“带着体温”的钱买下这本书,有几分是缘于我说它可读,那末,我便与有荣焉,且深感欣慰,因为我的这份“广告”没有欺诈。 当然,这本书,是一位文艺学学者之作,我以为,政界商界以至工程技术界的读者不必费神来读;而文化人中有时还读读别人著作的朋友,写作人中还偶一涉足文学理论的朋友,大学文科于功课之外还有馀裕的同学,高中以上的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以及社会上喜爱广泛浏览的朋友们,是不妨一读的。它应有的读者面说窄也不窄,但说宽也不宽;因为它毕竟不是一般消闲文字,而是学者的学术随笔。 我是爱读学者的专门论文以外的文章的。我从小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尊敬有学问的人的情结,在上世纪 四十年代我的文学启蒙时期,废名先生的《谈新诗》,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我打开了眺 望诗歌和美的窗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我又一次经历了新的启蒙,但主要不是去读中外“元典”,而得益于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者的启示最多,其中又往往不是他们大部头的系统的著作,而是散篇的或长或短的论述,有些也是学术随笔一类,惠我良多,我至今感谢这些学者。我想,在一般读者中,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不少的。 前些年,我曾经在一篇小文里,呼吁学者们多写些学术随笔,我说,他们只要拿出些学术研究的“边角余料”就行了。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不够全面,以此劝说学者们把心态放松则可,却不符合大多数学术随笔的实际。不必说从知堂、林语堂到金克木、张中行的随笔,包含大量的学术信息以至学术新见,绝非所谓“边角余料”可比;有些学者正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不是文章的价值小,而是篇幅不大,当然也有人写万儿八千字的“随笔”,但多数言之有物的学术随笔,仍然不失“随笔”这种体裁简练有趣的本色,因此格外得到一般读者的青睐。 这个“大手笔写小文章”,人们曾用以称某些专家学者写的“科普”一类作品,即以青少年和“圈外”一般读者为对象,普及自己当行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短,还得平易亲切。这方面,好像自然科学的学者做得多些。我们一谈“科普”,往往指的也只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忘记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同样需要有普及性的读物,这方面的作品就更少了。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老杜这本书,其中若干篇章,能不能就算是文艺学的普及读物呢? 我最近读到一本建筑学家张钦楠教授写的《读史札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0月版),是他在古稀之年,摆脱了建筑专业的事务之后,潜心读史的札记,内容依次有关美、法、俄、中四国的革命史,一些国家的“改良”史,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历史与“黑暗时期”,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反封建”,最后是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我像读一些好随笔那样一气读完,受益不少。我以为这是一本由非(历史研究)专业人士写的普及历史常识的书,由于采取了随笔写法,能使读者的一次阅读达到褚钰泉先生主编过的一本书评期刊标榜的读书境界:“悦读”。当然,我体验的“悦读”之“悦”,不是简单的“喜悦”“愉悦”,也不必是轻松愉快,而是“豁然开朗”的意思,豁然以后或许倒会感到沉重也说不定,但比起胡涂到底,毕竟要好些吧。 许多学者都不是专业和论文规范所能束缚住的,他们于专业之余,于论文之外,依然不废写作,当然不限于学术随笔,还有散文,诗词,现代诗,都有他们驰骋的踪迹。 学者也罢,作家、诗人也罢,要不断扩大写作和阅读的自由空间,不仅是职业习惯的要求,更可以说是由一切思想者、知识者的天性所决定的,在这一点上,愿与书瀛共勉。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人生是奔流的河,它的堤岸有松软的泥土,也有坚硬的岩石;时光是 它 不息的河水,锲而不舍地冲刷着堤岸,泥上冲走了,岩石留下来,成为忘 不 了的历史雕塑。杜书瀛编著的《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所写,正是作者有 生以来没有被时光冲走而凝结成岩 石的记忆。里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形象――何其 芳的勤奋和忘我,蔡仪的严谨和执著,吴晓铃的亲切和风趣;有革命家族 的历史记忆――提着驳壳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父亲,如同终日劳作在上面 的土地一样质朴淳厚的祖父,携子投身抗日队伍以报杀夫之仇的母亲,童 年故乡的温馨和大舅的慈爱;有到美国的探亲记――浸透着儿孙亲情,对 美国西部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记述……
李渔美学心解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李渔美学心解》全面论述了李渔美学的主要思想,资料求翔实,论述 求严谨,笔调求轻松活泼。《李渔美学心解》作者杜书瀛对李渔美学作出一 些新判断,提出一些新观点:强调《闲情偶寄》是一部“美学小百科”。 指出李渔是“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美学大师”,其论美食、论花木、论器 玩、论修容(化妆)、论颐养等等,观点新颖而精辟,在中国古代无人过其右 ,堪称“第一把手”。 对学界以往很少论述的李渔诗词美学(主要是其《窥词管见》)进行详细 论述,指出“《窥词管见》较之前辈论著,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深入 ,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他同时代的许多词话中,《窥词管见》也 是理论色彩比较浓厚、系统性比较强的作品”。 强调李渔曲论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张扬和推进两个“转变”:从抒情中心 向叙事中心转变;从案头性向舞台性转变。 强调《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一部标志性著作,倡导“不拘 成见”、“出自己裁”,重视艺术意境和韵味,提倡虚实结合、时空浑然一 体,揭示“借景”的意义等,在今天仍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艺术的哲学思考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1
简介:本书介绍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文学创作与审美活动,论人类本体论哲学,审美价值论纲,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关于艺术哲学的一些想法等内容。
作家出版社 2015-3-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家出版社,201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7重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东方出版中心,20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