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9 项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 相关结果
大陆啊!我的困惑
作者: 马森著
出版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
简介:
两岸制度竞争的核心
作者: 刘文斌著
简介:本書認為西方式的民主不足以作為兩岸政權競爭的評比標準,而必須以兩岸政府對人民的服務績效來評判優劣,這才是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作者在書中以兩岸政府近年應變天災的具體作法為例,逐一比較,試圖為兩岸關係提出新的努力之道。 自序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文獻回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 第貳章 兩岸關係的嬗替 第一節 臺灣國家認同的轉變 第二節 制度認同的拉動與純化 第三節 兩岸關係起伏 第參章 中共即將民主化?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壓力 第二節 中共可能進入西方式民主的環境 第三節 中共不進入西方式民主的反思 第肆章 制度競逐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兩岸族群與文化的融合? 第二節 當前中共政治制度環境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核心 第伍章 為人民服務競賽 第一節 為人民服務的爭論 第二節 兩岸重大災害處置 第三節 兩岸為人民服務比較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劉文斌,台灣苗栗縣人,1959年生,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政大中山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國家認同、兩岸政治發展。現任《展望與探索月刊》研究員、輔仁大學及醒吾技術學院之兼任助理教授。曾出版《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專書,並發表〈從戰略三角評析國、民、共三黨競逐關係〉等學術論文十數篇。
台湾女性半世纪
作者: 徐学著
简介: 本書以男人的眼光看女性,會有隔膜甚至是偏見嗎?兩性間的距離卻成了「識得廬山真面目」的最佳位置。中外文學作者中對女性瞭解透徹描寫細緻的,許多都是男性,比如曹雪芹、托爾斯泰、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 本書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篇幅中展示臺灣女人的處境與風貌呢?涉及到臺灣女性的時空環境,幾代臺灣女性成長方式及其文化資源,女性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並在其中穿插若干臺灣女性的故事,相信能給讀者提供相當的愉悅,發現和瞭解的愉悅,還有悲欣交集的愉悅。 目次 前言:龍應台和她的上海男人 上篇:心路歷程半世紀 一、 海色無窮盡 二、 哀怨的堅持 三、 純情渴求 四、 天涯浪漫 五、自己的天空 六、頹靡悲涼世紀末 中篇:角色種種 一、 女兒 二、 妻子 三、 地母 四、情人 下篇:感性世界 一、 她們的妝飾 二、 她們的書房 三、她們的唱片 四、她們的影院 結語 附錄 < TOP>
Eyewitness of the western Nanjing massacre in reporters.vol II
作者: 经盛鸿著
中国当代文艺价值观流变史
作者: 曹万生著
简介:中國當代文藝思潮,非常抽象地概括,就是從外到內,從政治到文學,從神到人,從大寫的人到小寫的人,從人到物的價值流變史。首先,政治本位主義,認為1949-1966年的文藝價值觀,是以政治為本,做政治的附庸。其次,神本主義,認為1966-1976年文革十年的文藝價值觀,是以神及其具體體現英雄為本位的文藝。第三,由神到人,文學回到自身,指1985年以前新時期的文藝價值觀,1976-1985年,這一時期的價值觀是人本主義,崇尚大寫的人。第四,存在主義,褪下神光的人,小寫的人,這是1985-1989年文藝的價值觀。最後,消費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資本物化的人,指1989到現在的文藝價值觀,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這個主潮21世紀開始發生變化。 自 序 概 說 第一章 政治本位主義──政治的附庸(1949-1966) 第一節 政治本位 第二節 政治文藝的內涵 第三節 反叛與彈壓 第四節 簡要的評價 第二章 神本主義──極權的工具(1966-1976) 第一節 毛澤東神話與英雄神話 第二節 極權文藝的內涵 第三節 潛流與彈壓 第四節 簡要的評價 第三章 人本主義──回到自身的繆斯(1976-1985) 第一節 以人為本:文學創作的主潮 第二節 新時期人道主義理論及其論爭 第三節 人道主義文藝的內涵與評價 第四章 存在主義──小寫的人(1985-1989) 第一節 存在主義蓋說 第二節 薩特存在主義理論及其對中國文學的輸入與影響 第三節 存在主義影響下的中國當代文學 第五章 後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1989-)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第二節 文學的解構與多元 附錄1 80 年代:新時期文學的邏輯起點 附錄2 當下文學需要什麼樣的思想?──2009 年12 月,在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09 年年會上的講話 附錄3 重建當代文學精神 後 記 作者簡介:曹萬生,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詩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先後主持國家、教育部、四川省專案五項。出版專著十本、獲中國省政府獎五次,在《文學評論》等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多次被《新華文摘》等刊十數次轉載。
Cultural images of films
作者: 王文正著
简介: 文化意象通常不是單一存在於作品中,而是由生理意象、心理意象、社會意象等往上推衍。倘若其有代表性,可以代表一個文化,則可以推測出它是一種文化意象。 電影意象的運用,可分為字幕、影像、燈光和聲音幾種,這些意象透過比喻或象徵的修辭手法而存在。 看電影是現代人主要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然而多數人往往著重在電影的劇情走向,相對忽略了構成一部電影精彩程度的其他因素。本書藉由電影中文化意象的探討,提供觀眾一個從文化學欣賞電影的角度。
Politics of power and lust in the late Qing
作者: 张永久著
简介: 這本書從圍繞權力圈的男女關係入手,剖析清末民初官場生活的一種生存狀態,無論是官與妓,還是官員與妻妾,或者是官人利用女性達成的政治聯姻,一個個生動翔實的生活場景說明,在莊嚴肅穆的官場後面,那些女人們隱蔽的身影常常也是書寫歷史的重要動因。歷史研究往往只關注重大社會變革和大事件,很少將私生活的領域納入史學視野,如何將歷史的宏大敘事與個人記憶的細枝微節完美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如何給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還涉及到如何將歷史敘述得生動有趣。
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
作者: 欧阳哲生著
简介:「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回到歷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目次 自序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 一、清代樸學與新文化人的治學路徑 二、以「復古解放」為先導的「價值重估」 三、傳統下層文化的興起 四、新文化人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換中的歷史局限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係為中心 一、儒家、儒學、儒教 二、新文化運動反抗重建儒學意識形態─孔教 三、對儒家倫理的吸收與排拒 四、「五四」新文化人對儒學的學術評估 五、餘論:關於傳統與現代性的思考 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 一、對傳統教育的評估 二、「教育獨立」的理念 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四、教育制度轉型:一個未完成的話題 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 一、胡、陳聯手合作的思想基礎 二、胡、陳之間的思想歧異 三、胡、陳思想的殊途同歸 四、胡、陳思想與時代的關係 自由主義與五四傳統─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一、五四話語與五四傳統 二、與革命對話:胡適看五四運動 三、從胡適的敘事方式看自由主義的話語特點 被解釋的傳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國 一、自由主義視野下的五四運動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五四運動 三、文化保守主義對新文化運動的反省 四、五四傳統:民族主義、民主、革命 《新青年》編輯演變的歷史考辨─以1920 至1921 年《新青年》同人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 一、見證《新青年》轉折的歷史文獻:同人來往書信 二、《新青年》前六卷之編輯、發行 三、陳獨秀赴滬後《新青年》編輯辦法之初議 四、陳獨秀南下後與周氏兄弟的密切合作關係 五、《新青年》從第八卷第一號開始為中共上海發起組所主控 六、過渡中的矛盾爆發:陳獨秀離滬後《新青年》編輯之再議 七、一個插曲:懷疑胡適與研究系的關係 八、《新青年》的歸宿:成為中共的純理論機關刊物 九、結語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一、北京大學的歷史是從戊戌變法這一年開始 二、蔡元培 作者簡介:歐陽哲生 1962年5月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等。編有:《胡適文集》等多種文集。
爵士DNA
作者: 谢启彬著
简介: 徹底解決爵士樂的疑難雜症 徹底擺脫晦澀的樂理名詞與外文翻譯 打開前所未有格局縱橫爵士樂生態與風格 爵士樂,是一個很適合行銷的名字,近年來在台灣各地,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爵士樂活動,大至整個縣市政府主辦的爵士音樂節,或各類藝文活動為力求多元,往往也開始列出希望邀請爵士樂團的慣例;小至各類商業活動的宣傳造勢,也常見搭配爵士樂現場演奏演唱,或甚至是小型據點的社區或文化館所舉辦音樂會,往往也因為爵士樂團的機動性高、配合度高、營造出的輕鬆愜意氣氛等,較為一般大眾所接受。 爵士樂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名字,特別是在想深入認識,或甚至想要進一步學習如何演奏、演唱時,往往會因為找不到要領而事倍功半。尤其在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大多數的人也了解爵士樂最精髓的部份,往往也是最難學好的部份,那就是「即興」,以及「聽懂爵士樂的即興」兩件事。 本書特色 1. 本書從入門開始介紹爵士樂與其他音樂的差異,是聆聽爵士樂入門必備之書 2. 本書並介紹爵士樂的種類和風格,並教導剛接觸爵士樂的樂迷如何欣賞 3. 對於玩音樂的人,如果想玩爵士樂找不到訣竅者,也是一本啟蒙之書 4. 作者也將自己學爵士樂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放入書中,讓本書更加親切
郭根文集
作者: 郭根著;散木编
百年家族的文革历史实录
作者: 昌言著
欧盟对中国武器禁运
作者: 梁正纲著
简介: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自1989年起實施已逾20年,成為歐盟對外執行為時最長的制裁。 中國與歐盟儘管在2003年即已同意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但武器禁運仍具體而微彰顯兩大強權間,欲進一步深化合作存有障礙,無法成就完整之伙伴關係。中國抗議武禁是歧視、過時的政策,強烈要求解除;歐盟則搖擺於人權、經濟及安全等因素爭論不休。2005年6月後解禁案擱置,實質冷凍。 從歐盟對中武器禁運,可以窺見後冷戰時期中歐互動模式、利害關係、戰略著眼,及歐盟在安全、外交決策制定及執行上遭遇的挑戰。本書亦專章檢討台灣於解禁立場說明及權益爭取之作法與成效,提供施政建議。 全書引據豐富,另實際訪談歐洲戰略學者、歐盟執行武禁之政府官員。對探討歐盟戰略、中國崛起之研究者,係極具價值之參考文獻。 全書內容依序分為七章,各章節概要如下: 第一章 引言: 主要闡述全書撰寫動機、目的,作通盤介紹。 第二章 背景: 冷戰後新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動、歐盟與中國相互的外交政策、歐盟對台海情勢的觀點、中國與歐洲關係發展的縱向敘述。 第三章 演進: 將1989 至2010 年間,歐盟對中武禁發展劃分為3 個階段,俾突顯各階段之特點。 第四章 特性: 介紹武器禁運一般特性,以及歐盟對中武禁與眾不同之處、複雜難解原因。 第五章 評析: 從各方立場、正反辯論及影響因素,深入評析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第六章 前景: 分別自可能解禁與維持禁運的原因探討前景。 第七章 結論: 從歐盟、中國-歐盟、美國-歐盟、中國-美國四個面向相互對照,提出研究發現及建議事項。 附錄加入兩份作者赴歐洲工作期間,與解禁案有關政府官員及智庫學者會談紀要。其一係綜合多次與歐盟成員國承辦武器禁運及軍備管制幾位官員之談話摘要;其二是與荷蘭智庫「國際關係學院」(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學者專就解禁案進行之會談紀錄。
Chronicle of model opera of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Volume 1(1963-1966)
作者: 李松编著
简介:本書是海內外第一部以「樣板戲」為主題所撰寫的編年史。以年月日的時間順序作?史料編排的主軸,力圖以第一手翔實豐富的史料,全景式勾勒出「樣板戲」的來龍去脈。書中收錄的資料包括如下五個方面:關於「樣板戲」各種文本創作的重要指示;對於「樣板戲」的重要評論;「樣板戲」傳播的相關史實;重要的文藝政策與會議;作者、演員以及文化人士等人的小傳。 導論 凡例 「樣板戲」前史 「樣板戲」史(1963-1966) 1963 年 1964 年 1965 年 1966 年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中國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二○○六年獲得文學博士;二○一○至二○一一年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與思想史,曾經發表論文七十餘篇、博士論文《建國後十七年關於文學經典的批評》、博士後出站報告《政治美學研究》。
Eyewitness of the western Nanjing massacre in reporters.vol I
镂金错采的艺术品——索引本评校补
作者: 王建生著
简介:《麝塵蓮寸集》是清末汪淵集句,其妻程淑校注的一部集句奇書,集的是詞。由蕭繼宗教授評訂,臺北:聯經出版社西元一九七八年出版。而許振軒、林志術點校的《麝塵蓮寸集》安徽文藝出版社西元一九八九年出版,一重「校勘」,一重「評訂」。為了使兩書「合之雙美」,所以本書作者,將兩者優點合一,並核對《全宋詞》予以補正,且編有索引,使這本《麝塵蓮寸集》,達到文學藝術上的「獨立性」、「完整性」、「完美性」以及「實用性」。對於嗜好古典文學的學者、詞家,以及詩詞的愛好者,本書的出版將是一大福音。 目次 自序 汪序 程序 譚序 《麝塵蓮寸集》卷一 《麝塵蓮寸集》卷二 《麝塵蓮寸集》卷三 《麝塵蓮寸集》卷四 補遺 詞調索引 附本書作者著作目錄 作者簡介:王建生,台灣屏東人,民國七十一年二月起為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東海文藝創作營主任。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規劃委員、評鑑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書畫學會顧問、理事。著作曾獲文復會、國科會、台灣省新聞處多種獎項,亦為文建會列名作家。學術著作、文藝創作及收藏文物三十餘種,論文六十餘篇,國內外書畫聯展約三十次,參見本書末《作者著作目錄表》。
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
简介:胡適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來海峽兩岸學術界相互交流的「熱點」,對胡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重新評價到重新發現的過程。本書是近二十年來作者研究胡適及其思想的選粹之作。所選論文涉及胡適與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研院史語所的歷史關係,胡適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胡適的哲學成就,胡適的英文作品解析,胡適的檔案文獻整理等問題,作者以新發掘的歷史材料對胡適的歷史形象作了新的建構,再現了胡適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巨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成就,是胡適研究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代序 胡適的文化世界 胡適與北京大學 胡適與哥倫比亞大學 胡適與中研院史語所 中國近代學人對哲學的理解——以胡適為中心 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的胡適 胡適與道家 胡適與中美文化交流 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胡適檔案文獻的發掘、利用與整理 附錄一 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意義闡釋 附錄二 中國哲學史研究範式回顧 附錄三 胡適:1917(電視紀錄片腳本) 作者簡介:歐陽哲生 1962年5月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現?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等。編有:《胡適文集》等多種文集。
与钱穆先生的对话
创意论说文写作教学
作者: 张铭娟著
简介:簡介- 當創意遇上了論說文,在不同的論點中要不斷地發揮創意,是個限制卻也是個突破,如何在論點中展現與眾不同的論點與說法,確實是門學問!然而這麼樣的一門學問,卻沉潛在你我生活中,運用在周遭人事物交流與溝通各方面,只是我們往往不自知!翻開許多經典事件與訓誡,取勝的是論說中的智慧與巧妙,讓人恍然大悟的更是那霧中發光的燈塔,永不熄滅的亙古真理。 目次-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意論說文 第二節 創意論說文的寫作教學 第三章 創意論說文的界定 第一節 創意 第二節 創意論說文 第三節 創意論說文的形態 第四章 創意對象論說文的寫作教學 第一節 對象論說文的對象性 第二節 創意對象論說文的寫作舉隅 第三節 創意對象論說文的寫作教學取向 第五章 創意後設論說文的寫作教學 第一節 後設論說文的後設性 第二節 創意後設論說文的寫作舉隅 第三節 創意後設論說文的寫作教學取向 第六章 創意後後設論說文的寫作教學 第一節 後後設論說文的後後設性 第二節 創意後後設論說文的寫作舉隅 第三節 創意後後設論說文的寫作教學取向 第七章 實務印證及其成效的評估 第一節 實施的對象 第二節 實施的流程與工具運用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及其分析檢核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創意論說文寫作教學的研究成果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一、資料編碼表 二、學生訪談問卷 三、寫作教學活動資料 作者簡介:恰如池塘中的一躍水花,輕輕地改變水紋,刻劃出一道絢麗,牽引你我曾經駐留的霎那,造就了另一道永恆。對於寫作,起初是個感性的出發點,透過研究過程中的理性建構,注入了知性的元素,成為了我的第一本書。
伤心的祭坛
简介: 他們,在五四的年代裡,勇敢地涉足神秘的性領域禁地,掀起了一陣性學旋風。 歷史上被誤讀的大師不在少數──尤其是在黑暗的文化專制年代,更是屢見不鮮,他們既不能容於統治當局,又不能容於身處的時代,也不能容於後世,傳統習俗巨大的陰影始終籠罩他們,以至於一般人根本看不見他們身上的光環,甚至於發生錯覺,誤把光環當作了鬼火。本書講述的張競生、劉海粟、黎錦暉,史稱「民國三大文妖」。此處「文妖」是「時代的潮流到底把『文妖』證明為先知者」,是對這三位同時期的離經叛道者進? 瑼爾s體化統稱。他們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際遇,是社會與人生的多重悲劇。寫《性史》、畫裸女Model、作流行音樂,張競生、劉海粟、黎錦暉三位大師,猶如一條線上拴著的蚱蜢,拴著他們的,是個臭名昭著的字眼:性。 張競生(1881 ~ 1970),廣東饒平人,中國性學研究第一人,也是中國倡導計劃生育的第一人。 劉海粟(1896 ~ 1994),江蘇武進人,畫家、美術教育家,開時代之新風氣,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先後赴歐洲、日本等地考察,回國後,效仿西方美術界的慣常做法,聘請裸女模特讓學生們寫生。 黎錦暉(1891 ~ 1967),湖南湘潭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創立「明月音樂會」,成立「中華歌舞專修學校」,旨在培養藝術人才。 二十一世紀,終於,我們有了機會,對三位聲名狼藉的大師作客觀評價。
中国小说的情与罪
作者: 胡传吉著
简介:本書兼具學院派的視野與知音式的鑑賞風格,本書回歸人的內心深處,從人們所面臨的困境,如對同情心的誤解、對情愛激情的依賴、羞感的缺失、怨恨的癡纏等等,探討當代華文小說如何呈現心靈幽微之處。 序 狐狸的智慧 林崗 第一輯 精神生活 小說的不忍之心 羞感之於內心 心靈暗處的自罪 訴苦新傳統與怨恨情結 「力」之文學變道 小說群治理想之榮衰 意義的負重 論同情 論情愛激情 性饒舌的困與罪 小說的技術冷漠症 借勢網路,故事證心 第二輯 文學的超越 兵家得勢,文藝從命──淺談陳思和「戰爭文化心理」說 生命神秘,智慧高貴──麥家論 人是世間萬物的尺度──《風聲》論 世俗煙火與兵荒馬亂──關於鐵凝的《笨花》 刑德之下的格心與遁心──關於林白《致一九七五》的隨想 歷史記憶與身體經驗──讀東西的《後悔錄》 溫柔敦厚,一往情深──論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 文字裏的道德要求──以魏微《大老鄭的女人》為例 吾之大患,為吾有身──《紅樓夢》的疾、癖、癡 關於文學的超越 後記 作者簡介:胡傳吉,中國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後,現在中山大學任教。曾在《紅樓夢學刊》等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並於《南方都市報》等報開設專欄。學術興趣為文藝思想史研究,近年專注於考察二十世紀四○、五○年代中國文化人的選擇及處境。
孟姜女
作者: 夏菁著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
脚色
台湾啊!我的困惑:揭开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迷雾迎向光明的理性时代
滕固文存
作者: 滕固著;沈宁编
文博玩家——王世襄传
作者: 张建智著
「五四」女作家的爱情历程
作者: 蔡登山著
近百年中国文章变迁史
作者: 刘绪源著
成语的隐喻艺术
作者: 王韵雅著
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
作者: 谢泳,蔡登山编
黑星人时评集
作者: 黑星人(李恒新)著
岁月与真情
作者: 杨剑龙著
中国戏剧概论
作者: 卢前著
康德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 朱志荣著
花与剑
常任侠日记集
作者: 常任侠著;郭淑芬整理;沈宁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