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备古诗词
作者: 顾振彪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2010年01月
简介:
为了适应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本书对选收的诗词原文都全文加注拼音,每首诗词下面还附有作者简介、注释和解读三部分辅导学习的文字。注释部分是对某些难懂字词的解释,释义力求准确简明。解读部分是为了帮助小读者和老师、家长们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每篇解读都力求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加以分析,必要时也加入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另外,书中还插入了二十多幅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诗情画意自然相融的特色。
【免费在线读】
浪 淘 沙①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②,
浪淘风簸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④。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③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
④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译文】
九曲黄河挟带着沿岸万里的大量泥沙,
风卷浪翻波涛汹涌,从天边直流而下。
现在沿着黄河逆流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诗用淘金者的口吻来写,表达了淘金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同是在河边生活,生活在天河边的牛郎织女过得恬静而悠闲,而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诗的前两甸刻画了黄河一泻千里、奔腾向前的气势。第二句突出黄河风高浪大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场景。后两句转入想象,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诗歌把黄河的壮观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写景状物的雄厚笔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乌 衣 巷①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
乌衣巷口夕阳斜③。
旧时王谢堂前燕④,
飞入寻常百姓家⑤。
【注释】
①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②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③斜:古时读作xia。
④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家豪门世族。
⑤寻常:平常。
【译文】
朱雀桥边的野花遍地盛开,
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
过去只会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的燕子,
如今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怀古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首句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朱雀桥边草长花开,表明当时是在春季。“草花”前面一个“野”字,给景色涂抹上一层荒僻的色彩。第二句表现出乌衣巷口的败落凄凉,“夕阳斜”突出了乌衣巷日薄西山时的惨淡情景。鼎盛时代的乌衣巷本是车来车往、繁华热闹的,而今却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紧接着第三、四两句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筑巢的飞燕,让读者跟随着燕子的行迹去发现,如今的乌衣巷里居住着的是平凡的百姓人家。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这沧海桑田变化所发出的无限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只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诗人将无限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深沉而含蓄。因此,全诗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寻常景物,语言也浅显易懂,却含有一种蕴藉之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①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②。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③。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