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1 项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著,王勋 等编译
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编著的《猎人笔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随笔集,由25个独立的故事构成,本册是下篇,共 11个故事。该作品集以一个猎人的狩猎活动为线索,叙述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生活,在描写乡村风貌、生活习俗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仁慈实际上丑恶的本性,揭示了农民的悲苦命运以及他们的善良、勤劳、纯朴和智慧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人物形象。《猎人笔记》因其辛辣老到地描写地主阶级而受到了沙皇政府的禁止,但是却开启了俄罗斯一代人的心灵反思,并为世界文艺长廊中增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形象。 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 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
简介: 片断: 红花 纪念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一 “我代表彼得一世皇帝陛下宣布视察本疯人院!” 这句话是用刺耳的、响亮的大声说出来的。病院的抄写 员坐在一张有墨水迹印的桌子前面,在一本破旧的大簿子上 登记病人的姓名,他忍不住微微一笑。可是那两个护送病人 的年轻人却没有笑容:他们刚刚把疯人从铁路上带到这里,他 们同他一块儿过了整整两个昼夜,他们的腿快要站不稳了。 在他们到达以前的最后一个车站上,疯人的病发作得更厉害 了;他们居然在什么地方弄到了一件给疯人穿的紧衣,又请了 几个列车员和一个警察来帮忙,把紧衣给病人穿上。他们就 这样把他带到城里,又这样送他到病院来了。 他的样子很可怕。他的灰色衣服在发病的时候给撕成了 破片,现在套上一件领口很低的粗帆布紧衣,贴身地裹住了他 的身体;两只长长的袖子给绕到背后绑牢了,使他两只胳膊交 叉地紧紧贴在胸口上。他那对睁得圆圆的红肿的眼睛(他整 整十天不曾睡觉)冒出来呆滞的、强烈的光芒;神经性的痉挛 使他的下嘴唇一直在哆嗦;他一头乱蓬蓬的鬈发像鬃毛似地 垂在前额上。他迈着快速的、沉重的脚步,在办公室里从一个 角落到另一个角落走来走去,一面用探询的眼光望那些放文 件的旧橱架和漆布面的椅子,偶尔还看看那两个同他一路来 的旅伴。 “带他到病房去。往右走。” “我知道,知道。我去年跟你们一块儿到这儿来过。我们 来视察病院。我全知道,要骗我可不容易,”病人说。 他向着门掉转身去。看守给他把门打开了;他高高地抬 起头迈着同样快速、沉重而坚决的步子,离开了办公室,差不 多跑着向右边、向精神病人的病室走去。两个护送他的人差 一点赶不上他。 “按铃!我没法按。你们绑住了我的手。” 看门人打开了门,这一行人进了病院。 后记: 代跋 树基: 前几年有人在一九二三年成都出版的《草堂》文艺月刊上 发现我翻译的短篇小说。原来我在那时发表了一篇迦尔洵的 小说。我在成都就只译过这一篇作品,是从英译本《俄罗斯短 篇小说集》中译过来的,至于我在哪里找来这本书,连我自己 也记不清楚。我只记得我表哥当时已经结婚移居乐山。这年 我同三哥去上海,坐木船经过乐山。木船靠岸后,我们上岸去 看望姑母和表哥。这是礼节性的拜望,我们离船的时间又不 能长,姑母问了一些事,三哥答了一些话,就匆匆告辞走了。 表哥讲话很少,显得消沉,我觉得他已经背上家庭的包袱了。 我说过,我常靠翻译来学习,我翻译迦尔淘的短篇小说 《信号》(原译《旗号》),他在作品中表现的人道主义思想使我 感动。 那个怀着满肚子怨气,抱怨“狼不吃狼,人却活生生地吃 掉了人”的查道工瓦西里,他受到上级不公正待遇后,带着工 具去撬铁轨,被他的同事谢明发现了。这个好心的邻人跑到 铁轨那里,从自己的帽子上撕下一块棉布做成一面小旗,又从 靴筒里抽出刀来,戳进他的左臂,用他的鲜血染红了小旗,并 高举红旗阻止火车的前进。当火车头已经看得见时,他眼前 一片黑,红旗也被扔掉,可红旗没落地,另一个人的手抓住了 它。火车停住了,人们从车上跳下来,围成一大群。瓦西里埋 下头,努力地说:“绑住我,我撬开了一节铁轨。”他的旁边躺着 一个在血泊里失去知觉的人。《信号》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篇译文我没留底稿,后来重译了它,那是解放初期的 事。当时师陀替上海出版公司编辑丛书,向我组稿。我译了 几个短篇给他,一共出版了三小册,他很欣赏迦尔洵。八十年 代我又把它们编成《红花集》,交给三联书店印行。师陀催稿 的情景就在眼前。《红花集》出版,他已不在人世。师陀是一 位有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讲究文体,一笔不苟,他本来应 该写出更多的好作品,可是他没有机会发展他的才华。他受 到不公平的待遇,小说《历史无情》被腰斩。十年大梦中,又倍 受摧残,后来默默地死去,读者几乎忘记了他。最近听说有人 要重印他的作品,希望这是事实。师陀的作品一定会流传下去。 我翻译王尔德童话也是为了学习,不过这是学习做人。 我最爱的是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冬天来了,快乐王子的塑 像“站得高,看得远”,什么地方什么人生活困难,他都看在眼 里,他要求在他身上栖息的即将飞往南方的小燕子把他身上 的宝贝取下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直到身上有值价的东 西分散干净,小燕子也冻死在他脚下。 王尔德是有名的美文家。他那几篇童话有独特的风格, 充满美丽的辞藻。快乐王子心碎而死,又被请进天堂,在为文 与为人两方面,我都没有条件学习。因此拖到四二年我才拿 起笔碰一碰王尔德的童话。我一个人在去成都的旅途中,身 边只带了一本“王尔德”。我在当时发表的《旅途杂记》中写着 “因为爱惜明媚的阳光,我还翻译了王尔德的一篇题作《自私 的巨人》的童话,那一年我还在重庆翻译了《快乐王子》。”什么 事都怕开头,一开头就会接下去。虽然以后我把书放回书架, 但是两个人物一直拴住我。为了巨人和王子,我又把“王尔 德”放在身边。 一年一年地过去,我感到寂寞痛苦的时候便求助于“王尔 德”,译稿在一页一页地增加。几年后,书完成了,我对两个人 物的理解加深了。这就是我的学习。 我少年时期就喜欢念斯托姆的小说,特别是郭沫若翻译 的《茵梦湖》。二五年我学习世界语的时候也曾背诵过世界语 译文,这本书我去法国时带在身边,却没有想到邮船过印度洋 时,我在三等舱甲板上失手把这本书落在海里。我极为懊丧。 几年后我在上海友人那里看到一本《迟开的蔷薇》,是日本出 版的袖珍本,作为德文自修课本用的,还有日文的解说。我向 朋友把书要了来放在外衣口袋里,有空就拿出来念几段,我还 可以背出一些。 记得一九三三年,我从天津三哥宿舍去北京沈从文家时, 《迟开的蔷薇》就放在我的口袋里。所以,我的一篇散文《平津 道上》里面引用了德国小说家的文字。 四三年我在桂林,从朋友陈占元那里借到斯托姆的《夏天 的故事》(德文)拿回家去随意朗诵,有时动笔翻译几段,居然 把《蜂湖》(《茵梦湖》)等两篇译完了。后来选出《迟开的蔷薇》 等三篇集成了一个小册子在桂林发行。我曾写“后记”介绍, 我说:“我不想把它介绍给广大的读者。不过对一些劳瘁的心 灵,这清丽的文笔,简单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 安慰吧。”这是我当时的看法,今天我还是这样想。《在厅子 里》这一篇也是从《夏天的故事》里翻译出来的,在友人熊佛西 编的刊物上发表过,不曾收入集子。这次来不及修改了,就收 在这个集子里面吧。 现在谈(六人》,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文学评论,它仍 然是一部艺术作品。当时曾在范泉同志编的《文艺春秋》上连 载过。后来又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文革”后由三联书店 重印。关于它,我在“文化生活”初版本上写过一个说明。已 经过去五十年,我还想在这里借用一次,就抄在下面: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德国革命者洛克尔从世界文学名著中借用了六个 人物和六个解答——六条路,来说明他的人生观,来阐明 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六人便是他对那个曾经苦恼着无 数人的大问题的一个答案。 “浮士德在书斋中探求人生的秘密,唐·璜在纵欲生 活中享乐人生;疑惑腐蚀了哈姆雷特的生活力,唐·吉诃 德的勇敢行动又缺乏心灵来指引;麦达尔都斯始终只想 着自己,反而毁了他自己,冯·阿夫特尔丁根完全牺牲自 我,却也不能救助人们。 “但是最后六个人联合在一块儿了。六条路合成了 一条路。 “新的国土的门打开了。新的人踏着新的土地。新 的太阳带着万丈光芒上升。” 我在病床上看到的也还是这样。 巴金九六年一月十二日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著;智量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生于公元1818年,死于1883年;俄国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又曾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希腊文和拉丁文。他在19世纪中期俄国剧烈的政治思想斗争与冲突中,属于自由主义派别,他反对农奴制度,却不赞成当时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观点,他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然而,由于他对广大农奴和下层劳苦大众的深厚同情,以及他的文学天赋,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受到广泛的肯定和喜爱,即使是沙皇政府和主张暴力革命的人士,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欣赏他优美的文笔,并且赞赏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里给您提供的,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贵族之家前夜》。 《贵族之家前夜》是“智量文集”系列之一。
作者: (俄)伊凡·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著;智量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 俄国伟大的作家屠格涅夫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他的作品在我 国,和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一样,从来都畅销不衰。这里给您提供的,是他最 重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贵族之家》和《前夜》。 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生于公元1818年 ,死于1883年;俄国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又曾在德国柏林大学 学习哲学、历史、希腊文和拉丁文。他在19世纪中期俄国剧烈的政治思想斗 争与冲突中,属于自由_主义派别,他反对农奴制度,却不赞成当时俄国的 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观点,他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 然而,由于他对广大农奴和下层劳苦大众的深厚同情,以及他的文学天赋, 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受到广泛的肯定和喜爱 ,即使是沙皇政府和主张暴力革命的人士,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作 家,欣赏他优美的文笔,并且赞赏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屠格涅夫说:“……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和生活实况才是作家的最高 幸福,即使这真实和他本人的喜爱并不符合。”终其一生,他的确是坚守了 这样的创作原则。屠格涅夫一生创作成果丰富,题材涉及俄国和西欧的广大 地域,写了从最贫苦的农民直到上层贵族阶级的生活,体裁也是多种多样, 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日记体小说,微型小说,剧本,抒情诗 ,叙事诗,诗体小说,笔记,杂文,散文,散文诗,论著,评论,书信等等 ,实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六部长篇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是其中最为优 美动人的一部,写于1859年。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深 刻反映时代的社会小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他们的爱情经历与悲欢离 合,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现实紧密相关。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都具体地表现出时代和历史的烙印,他们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和 利害考虑,都是一种入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性表现。艺术的形象思维 的产品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思想概括程度,在世界文化史上并不多见。因此 ,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屠格涅夫身为俄国贵族,但是他从不认为贵族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阶级 。《贵族之家》这个书名如果直译,应是《贵族之窝》(书中也曾反复出现 过“窝”这个字眼),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生动真实地看到,19世纪30年代 至40年代,俄国的老一代贵族怎样在他们的窝窠中苟延偷生,而新的一代又 怎样在拆毁和改造这窝窠,使自己从灵魂到肉体都能随全体俄罗斯人民一同 进入新时代。而新与旧的斗争往往又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心中和身上,于是这 窝窠的内外和周围又有着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人。这里有别斯托夫家和卡 里金家那些老的一代,有苏洛奇卡和莲诺奇卡等新的一代,也有潘申、瓦尔 瓦拉·巴夫罗芙娜、米哈烈维奇、丽莎和拉夫列茨基这些中间的一代。尤其 是这中间的一代,他们身上正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和新旧的矛盾。于是故事便 主要集中在他们身上。 拉夫列茨基是故事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不甘于旧生活的束缚,满怀新 生希望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受尽生活折磨,处处碰壁,痛苦一生的人。他 的悲剧遭遇是时代给予他的,他身上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主要的特征。他是一 个当时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中为数很多的“多余的人”。他思想多,行动少; 顾虑重重,举步维艰;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却很少为祖国做出贡献;他欲 爱不能。欲恨不能,似乎终身都被束缚在环境、教养和时代以及他自身所加 给他的枷锁中。到最后,眼见新一代人欢乐歌唱,只能自嘲似的说一声:“ 你啊你,孤苦伶仃的老年!赶快燃尽吧,毫无用处的生命!”屠格涅夫在这个 人物身上对这一类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不过,我们从《贵族之家》中可 以看到,屠格涅夫在批判多余人的同时,仍然对他们比较公正,他并没有把 拉夫列茨基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作品中所描写的拉夫列茨基与米哈烈维奇和潘申这两个人的矛盾值得读 者留心。潘申无疑是作者否定的对象,从他的渺小卑微之中我们可以对比地 看到拉夫列茨基(或者说所有多余人)的高大之处:屠格涅夫本人是一个西欧 派自由主义者,而他笔下的潘申这个卑鄙下流之徒竟也是一个西欧派,从这 一点上我们不能不钦佩屠格涅夫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真诚的公正。而米哈 烈维奇这个人物则是作者有意写来传达时代与历史气息和衬托拉夫列茨基的 。这位兴奋、夸张、浮躁同时又善良而富有诗意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派拉夫 列茨基之间那一整夜的争论,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所想要在这本书里表 达的东西。很多人在读这本书时往往忽略了对米哈烈维奇这个人物加以思考 。 丽莎是作品的女主人公,她聪明、深沉、严肃、忠实、纯洁、善良。她 身为贵族小姐,却和普通人之间并无间隔,她笃信上帝,最终成为一名修女 。她对祖国和普通老百姓的热爱,让她和拉夫列茨基在心底里有了相互靠近 的基础。可怜她一生一世只享受过那么一点儿爱的甜蜜,只在自己所爱的人 怀抱里停过几分钟,只得到过他的一次短短的亲吻。当她知道瓦尔瓦拉。巴 夫罗芙娜又来找到拉夫列茨基时,她连再让他拉一次手也不同意,为的是保 持自己良心的洁白和对上帝的忠贞。在这里,读者朋友们会不会觉得,丽莎 这个人过于固执、简单和迂阔,是她给她自己也给拉夫列茨基带来了这样大 的(也许是并无必要的)不幸?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不正是缺少像她这 样真挚、顽强、坚定、单纯的人吗?是的,丽莎只是一个屠格涅夫笔下的理 想少女,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写到这里,真觉得屠格涅夫不应该让丽莎 的灵魂和身体披上那样一件沉重的宗教的外衣,这件外衣过分地遮盖和压抑 了她作为人的自然本性,未必只有成为一个宗教信徒,一个人才能拥有这样 完美的人性。 与丽莎强烈对比的是瓦尔瓦拉·巴夫罗芙娜·科罗宾娜。这个浅薄、放 荡、狡猾的,以追求肉体满足为人生唯一目的的女人,让人读过对她的种种 描述之后禁不住一阵阵恶心。作家巧妙地把她安排为拉夫列茨基的妻子,而 让丽莎成为拉夫列茨基真正所爱的人,又让那位丽莎的热烈追求者潘申最后 和她勾搭成奸,形成两两交叉又相互对比的一个四边形。这是屠格涅夫这位 作家艺术技巧高明之所在,也可见这位作家写小说时的良苦用心。 《前夜》是屠格涅夫六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三部,是他的小说中反映现实 最及时、最迅速的一部;同时,它也和《贵族之家》一样,不仅深刻地反映 现实,而且极其优美动人。它写于1860年,而1861年沙皇政府就在客观形势 的逼迫下宣布了“农奴改革”,因此,作家所描写出的恰恰是俄国社会发生 巨大变革的“前夜”,女主人公叶琳娜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当时整个俄国 社会的精神觉醒和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渴望心情。叶琳娜所钟情的平民知 识分子英沙罗夫,是一个保加利亚革命家,他性格坚定,目标明确,心头充 满着民族解放的激情,这正是当时俄国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意识的青年人所共 同拥有的思想特征。这种自觉的英雄人物,正是当时俄国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人。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19世纪50年代末俄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表明解 放运动的主导力量已经逐渐由少数出身贵族的革命者转为平民出身的知识分 子。小说发表后,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立刻写了他那篇 著名的文章《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他激动而兴奋地写道:“我们不会 等待很久的。……前夜离开,随之而来下一天总是不远的,总共只有一夜之 隔吧!……”他这话等于是说,俄国社会马上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动,而屠 格涅夫的小说正是在预言这种变动。 但是,屠格涅夫虽然用他的作品客观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深刻的真实, 而他本人的思想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这里恰恰表现出文学艺术和形象 思维的伟大力量,出现了有趣的“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他竟然拒绝接 受杜勃罗留波夫的结论,并且要求《现代人》杂志(俄国的代表当时先进革 命思想的刊物)不要发表这篇文章。 关于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我不想像前一部书一样在这里一一分析, 读者参照以上所介绍的时代和文学历史的背景自己就可以有所评判。值得注 意的是,屠格涅夫本人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论著《六部长篇小说总序》,其 中有很大一段文字谈到《前夜》人物的来历,我们把这篇名文也附在书后, 请读者参阅。 不过,在这里,我想就屠格涅夫小说总体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再说几句话 。屠格涅夫所有的小说都是爱情小说。爱情本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最主要、最 基本的内容。阴阳、正负、男女相互之间的差异和相吸,是整个客观物质世 界构造的基础,文学既是写入的,便首先自然而然地要写到人的爱情。其实 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不长于写爱情,否则他就不是一个作家。然而屠格涅夫 这位作家与众不同的是,大家一致公认他是一位最长于写爱情的作家(这就 等于说他是一位最有本领的小说艺术家)。读了屠格涅夫的小说,你会体味 到爱的甜蜜,爱的苦楚,知道恋爱中的人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了 解爱情发展的曲折和变化过程。屠格涅夫能让你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什么是 爱情。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恋情,英沙罗夫和叶琳娜的恋情难道不让你心灵 激动吗?至于他们的恋情到底是怎样展现的,请读者自己去阅读,并在自己 的阅读中得到享受和启发吧。 其实,屠格涅夫对爱情的看法在根本上是悲观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爱情甚至不能算作是一种感情,它是一种疾病。”在屠格涅夫笔下,爱 情的力量往往被夸大,往往是爱情支配入而不是人支配爱情;爱情往往不给 人带来幸福,而是带来痛苦。有趣的是,屠格涅夫这位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 另一位与他基本同时代的、也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一英国的狄更斯,在这一 点上却几乎相反,一个专写爱情悲剧,一个则专写大团圆。恐怕很难说他们 当中哪一个全对,哪一个全错。但就《贵族之家》和《前夜》而言,这两对 情人的恋爱结局是合乎人物性格特征也符合生活客观规律的。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资深翻译家 智量 2006年1月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2010
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写作风格独树一 帜,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均有颇高的成就。其诗歌代表作有《 斯捷诺》《巴拉莎》,戏剧代表作包括《村居一月》《食客》《单身汉》等 。而他尤以小说和散文被人广为熟知。 屠格涅夫的作品,笔触细腻,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描景抒情的功力深厚,将俄罗斯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民的淳朴善良品质刻 画得充满诗情画意。 本书收录的就是他的作品,包括散文诗和短篇小说两部分。
简介: 这本书收录了俄罗斯8篇比较另类的怪异作品,包括:索洛古勃·费奥尔多·库兹明的《小矮人》、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的《鼻子》、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幽灵》、契诃夫的《黑衣修士》……它们或描写人的幻觉,或写人的精神分裂,全然不是读者通常所熟悉的那种所谓现实主义作品。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 著,时风 改写,益创独角王 动画绘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简介: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侣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其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其代表作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1846年夏秋时节,屠格涅夫热衷于打猎,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他到过荒僻的田野、草原上的地主庄园,访问过森林看守人的窝棚。广阔的农村场面、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善良心地在屠格涅夫心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加上他自幼形成的对农奴制的憎恨,使他创作出流传至今的作品随笔集《猎人笔记》。1852年,《猎人笔记》的单行本出版,标志着屠格涅夫完全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猎人笔记》是散文中的一种随笔,写得诗意盎然。作品以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坊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衣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同时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书中。作者背着猎枪,在猎手的陪同下,走遍了附近的农村田野、荒山、湖泊,接触了无数劳动人民,在他的笔下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显得栩栩如生,大自然的景色,俄国村的风习,地主的丑恶嘴脸,劳动人民的术实善良……这一切都在作者的娓娓讲述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给读者以无限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作者: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10月
简介:
国际文学大会副主席,"俄国文学三巨头"屠格涅夫影响*的成名作。
《猎人笔记》以一个贵族猎手驰骋乡间的行猎之旅为线索,描绘了美丽的俄国景色和乡间习俗,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
在猎手的眼中,有美丽的俄罗斯乡间美景,有痛饮格瓦斯的好客农家,有庞大惊人的马市,也有遭情人背叛的美丽乡村少女,两情相悦却注定天人永隔的恋人,天籁之音的怯弱农民,正直乃至固执的地主老爷,苦苦追求理想*终重病而亡的大学生;当然,还有*重要的,等到黄昏林隐,带着猎物,痛痛快快的来上一杯格瓦斯,期待着明日新的乡间狩猎之旅。
而猎手眼中的这一切,组成了他热爱的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