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0 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结果
History of western ethic thoughts
作者: 宋希仁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是按照伦理思想本身的发展过程新编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全书系 统地介绍和阐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伦理思想,中世纪伦理思想,文艺 复兴时期伦理思想以及近代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伦理思想。该书的 特点是:从思想层面上阐述西方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基本问题的提出和演变;在深入研究伦理思想代表人物、流 派和著作的基础上,梳理出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阐明西方伦 理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内容及其多样化的形态。
View from nowhere
作者: (美)托马斯·内格尔( Thomas Nagel)著;贾可春译
简介: 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 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书旨 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 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 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 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 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 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书都是一部极为重要 的著作。
Coffee and philosophy:a conversation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with reading
作者: 布鲁斯·N. 沃勒(Bruce N. Waller)著;肖红春,董琳利译
简介: 《咖啡与哲学:对话体哲学导论》通过三个大学生的激情论辩,围绕一些永恒的问题,以自然演进的方式呈现了西方哲学史中的观念、论证、反驳、批评、诘问和回答。书中的对话不仅自然地呈现了伟大哲人们的思想观点,而且能激发读者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生活与人生。在领略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轻松、机智、幽默和善意,感叹哲学原来如此有趣,与我们如此之近。 心灵和身体可以分离吗? 世界是被决定的还是包含丰富的可能性? 私有财产真的是神圣不可侵犯吗? 贫富分化下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吗? 我凭什么成为我自己?
Course in practical logic
作者: 张绵厘编著
简介:本书以主丛与矢丛上的联络为主线介绍现代微分几何,全书分两部分,各5章。前3章给出微分流形的基本概念,把欧氏空间的微积分推广到微分流形上.第4,5章分别讨论riemann流形与李群及李代数.第6,7章分别介绍纤维丛理论与复流形,其中7.6节证明球面s6上没有可积的等距复结构.第8章介绍示性类,其中8.7节用示性类讨论milnor的7维怪球.第9章介绍clifford代数与旋量群.第l0章介绍atiyah.singer指标定理、规范场论与seiber9.witten方程.本书内容丰富,纲目清楚,论证严谨,易于学习. 第1-5章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学期的微分流形课程教材,第“l0章可以作为微分几何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数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Critique of political violence
作者: 左高山著
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政治暴力问题的著作,从人、国家 、国际体系三个层面就政治暴力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反思。 政治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它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后果受到 了广泛关注。人类历史既是一部政治暴力史,也是一部政治暴力批判史。 政治暴力的批判关乎政治暴力的意义和人的命运。政治暴力的实质就是人 的问题,政治暴力就是建立对“敌人”的认知并确认“谁是我们的敌人” ,而人的政治存在是由合法的国家暴力所;维护和引导的。政治暴力构成 了理解社会秩序与正义社会存在的前提。只有重视历史的暴力,我们才有 可能最终超越暴力的历史。
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
作者: 张志林著
简介: 《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凭借语言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双重方法,立足于重要经典文献和当前研究现状,独创性地提出了因果关系、因果描述、决定论描述、概率描述、因果律、因果式自然律、因果解释等一系列新的定义,有根有据地对许多流行观点提出了有趣的反驳。尤值一提的是,作者重新发现了长期被哲学界遗忘的“休谟因果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是一本充满个性的创新之作。
Foucault
作者: (瑞士)菲利普·萨拉森(Philipp Sarasin)著;李红艳译
简介: 本书按照福柯著作出版的时间顺序,结合福柯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学术 生涯,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予以逐一解读。作者认为,福柯的思想 体系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知识、权力和自我关系。对知识与思想体系 的考古学研究为第一阶段,权力分析的谱系学为第二阶段,最后一个阶段 则是向主体、自我关系和自我技艺的转向。在其思想转变的过程中,结构 主义和精神分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作者: 陈先达,杨耕编著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
New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 安启念著
简介: 本书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广泛吸收中外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 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做了新的审视与梳理,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具体机制、经验教训、当前面临 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书的突出特 点。
Beyond the death
作者: 霍韬晦著
简介: 建国六十年,人间一甲子。中国走过了漫长的革命斗争的道路,如今正在开放,经济生活正在改善,国际地位正在上升,百年宏愿逐渐得成。中国文化则来迟一步,现在仍未得到全面复苏;她的通透的历史智慧与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尚未为国人所悉,大家仍然挤着登上由西方开出的全球化列车。但令人宽慰的是,中国文化复苏的条件已经出现:随着西方霸权没落,金融体系崩溃,人类在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轨道上迷失之后,必然要对自己的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由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科技社会,由争夺猎物到今天的争夺市场,由以物易物到今天的竞相消费,人类究竟要往何处去?在地球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应付资本主义的高速运转?更严重的,为了产品的销售,必须鼓吹享受和拥有,成功以财富衡量。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人类无限的贪欲和自我。这样下去,就不只是经济危机,而是文化危机和人类生存的危机。
哲道行者
作者: 李天命著
简介: 大智大慧能尽除一切烦恼——这是幻想。烦恼是无法尽除的,烦恼是生 命本身的一种成分,不太烦恼就OK。只要知道异性有些心思不是你所能够了 解的,知道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非常受用的了解了。有智无情者白活,有情 无智者乱活。有脑无心者不解情,有心无脑者浪费情。
Strangerhood of philosophy
作者: 陶国璋著
简介: 《哲学的陌生感》采用散文形式谈论哲学问题,全书的主题围绕自我、 生存和生命。作者以浅白的语言探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常思考的人生问题 ,带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尝试从生命中体验哲学的奥妙,寻找人生 的方向。
History of aesthetics
作者: (英)B. 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著;张今译
简介: 本书是一部比较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 迄当代的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 美学史现。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 、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 明确阐述的基础上,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 论证,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 基础和现实条件。
周易解读
作者: 杨庆中编著
简介: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其中“经”的部分约成书于西周初年 ,为周代著占之作。“传”的部分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系孔门后学继 承孔于的解《易》宗旨,借助于《周易》筮法的独特结构形式,综合百家 之说,演绎儒家价值观念的哲学之书。本书旨在对《周易》经、传进行解 读,计由导论、题解、原文、注释、今译、解读等部分组成。
Cracking creativity: the secrets of creative genius
作者: (美)迈克尔·米哈尔科(Michael Michalko)著;曲云译
简介: 天才是如何想出好点子的?在蒙娜丽莎的创作和相对论的诞生中,作 者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达尔文、 毕加索、米开朗基罗、伽利略、佛洛依德和莫扎特这些历史上鼎鼎大名的 人物,他们的思维策略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这本书讲解这些思维策略,并告诉大家我们可以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从而 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出更多的创造力。
John Rawls:His life and theory of justice
作者: (美)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著;顾肃,刘雪梅译
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并评论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生平和 正义理论的著作。作为罗尔斯的学生,本书作者博格对罗尔斯进行了专访 ,提供了关于其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从基本结构、正义的不同层次标 准、作为公平的正义之基本理念、两个正义原则、正义实现的社会基础、 正义理论的证成问题以及罗尔斯与社群主义及康德理论的关系等角度,全 面、系统地评述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及其社会影响和意义,并在附录中汇 集了罗尔斯生平年表、他的作品和二手研究资料。本书列举事实翔实,论 证严谨中肯,是一部理解和研究罗尔斯及其思想的优秀著作。
Gad Amer
作者: (德)乌多·蒂茨(Udo Tietz)著;朱毅译
简介: 本书从伽达默尔早年所受的影响谈起,论述了他的哲学诠释学思想的 形成过程及其思想要旨。本书着重阐述了如何通过对前见、流传物以及文 本等关系的把握来理解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以及语言与游戏在诠释学中的 地位和作用。此外,本书还论及诠释学与其他人文领域和其他哲学流派的 相互关系。
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作者: 张世英著
简介:《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第3版)》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
Nietzsche
作者: (德)维布莱希特·里斯(Wiebrecht Ries)著;王彤译
简介: 本书评述了尼采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将它们分别界定为上午的哲学、 午日的哲学与午后的哲学。本书还对尼采有关理性与道德、上帝之死以及 虚无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做出了颇有见地的判断,对权力意志等概念做出了 精辟的剖析,从而点面结合、部分与整体相结合地对尼采的哲学做出了独 立性的思想总结。
孔子改制考
作者: 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
简介: 《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 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 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 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其变法 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在书中以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 ,宣称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 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以此论证 变法维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这被反对派视为“明似推崇孔教,实 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无父无君”的叛逆行为,该书也因此险遭毁版的 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