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 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结果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
作者: 陈先达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推荐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自2003年6月出版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语言简练等鲜明特点,深受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确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需要更加深入而全面的阐释,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需要反思和补充,尤其是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扩展了我们的理论视野,它们所内含的创新精神启示我们从新的高度去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们决定对《马克思土义哲学原理》做一次修订,并向读者献上该书的第2版。 第2版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并力图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2版没有改动第l版的总体框架,但对一些具体章节作了重要的调整、修改和补充:对第一章中的“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二章中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集中体现: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作了调整;对第三章中的“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第四章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六章中的“社会的实践本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的内容作了修改;对第二章中的“五、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四章中的“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第八章中的“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内容作了补充,增加了求真务实与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我们还作了一些技术性的修改。 此次修订由陈先达、杨耕承担。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图保持和发扬第1版的优点,克服和弥补第1版的缺点和不足,以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完善。追求完善,这是学者应有的品格。
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 李秋零主编
简介:本卷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于是康德于六年后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尤其是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一节,并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康德全集》科学院版的编者把第二版单独编为第三卷,而把第一版中修订较多的部分与其他著作编为第四卷。这里完全按照科学院版译出。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而早就引起了汉语译界的注意。目前已有多个中译本和不同的节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这些译本,并对这些先行者的开创性工作表示敬意。
The New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 安启念著
简介:本书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广泛吸收中外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做了新的审视与梳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具体机制、经验教训、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Gmmanucl Rant
作者: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李秋零译
简介: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康德的这部最重要的著作就在《康德著作全集》的汉译序列中脱颖而出,要预先出版了。 同样是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时间紧迫,这部《纯粹理性批判》单行本也就抛却了例行的“译序”和“注释”,纯粹以康德自己的文字问世了。这里谨就版本问题做一番交代。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Individuals: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
作者: (英)彼得·F.斯特劳森(Peter F.Strawson)著;江怡译
简介:作者在书中主要阐述了一种描述的形而上学,即认为形而上学应当满足于描述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结构,研究世界与作为世界一部并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关联的人类的一些普遍必然的特征;摧毁了他所谓的“修正的形而上学”,即认为实在是比现象界更为终极的观点,认为只有满足某些标准的事物才是真实的,由此引出关于现象和实在的不同领域的区分。 在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所掀起的一片反形而上学的喧嚣中,本书重新确立了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值得尊敬的理智学科的地位。逻辑、语言、形而上学被结合在一起加以探讨,许多原本被抛弃的论题成为分析哲学的中心话题;“形而上学”课程生重新成为大学哲学系的必修科目。
The Origin of Myth
作者: 王德保著
简介: 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人类各种精神活动:宗教、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都是从这里起步,构成人文学科异常壮丽的景观。虽然世界上的文化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神话都共有十分相似的主题。本书从原始先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来探讨神话的起源,困惑、恐惧、崇拜是神话产生的心理根源。回顾了神话谱系形成的历史,从多神崇拜到主神崇拜,然后到神话谱系的形成,各种神话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本书广泛吸收中外神话学的研究成果,纵论天下神话,对神话的起源、发展、成熟,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The Logical Basis of Metaphysics
作者: (英)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著;任晓明,李国山译
简介: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
Kant on Religion and God
作者: (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秋零编译
简介:康德自称其毕生思考且力图回答的问题有三个: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又构成了一个总问题:人是什么?其中"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个问题是由宗教学来回答的。本书收集了康德探讨宗教问题的全部著作,其中有的全文照录,有的则只摘录集中讨论宗教的一部分。此外,本书还附加了康德讨论宗教问题的几封书信。著作按年代顺序排列,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康德宗教哲学的全貌,而且可以领略到康德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 编译说明 本文集收录了康德在不同时期关于宗教哲学的著作或部分章节,所依据的版本是柏林1968年?版的《康德著作全集》(Kants?Werke)。? 惟一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集中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Die?Religion?innerhalb?der??Grenzen?der?bloβen?Vernunft),曾由本人译出,于1997年以《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为书名由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纳入“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出中文繁体版,并?于2003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简体版。这次编入本文集,更名为《纯然理性界限内更多>>
真现实论
作者: [释]太虚大师著;周学农点校
简介: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大师 本书是太虚大师为揭示佛教为一面向现实的宗教所做的理论论证,是建构其“人生佛教”理论基础的重要著作。全书分宗依论,论宗体论,宗用论三。其中宗依论即1927年大师在杭州灵隐寺撰写的《现实主义》,宗体论是1938年起大师在汉藏教理学院讲授的内容(在世时仅讲出第一章“现实之理”),宗用论是编辑大的有关论文而成。本书收录了“宗依论”和“宗体论”两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