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创新性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作者首次提出了资本网络化的配思想,网络具有自组织特性,这意味着对于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以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的配置,可以通过网络扩散、网络传递等功能跟随资源配置的需要而随时调整,可以实现对资源的自我柔性配置。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提出了核心资本、多元资本结构、协调租等新概念,并通过相关论文的发表,使得这些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效统一,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特点。作者在构建资本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获取企业的实际资料,建立了符合我国企业实践的资本网络模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符合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应该说网络理论在公司财务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涉及很少,而本书在这个研究领域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财务学研究的范畴。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交叉领域,我们鼓励研究者就此进行探索性研究。
蒋琰同志作为我的学生和同事,她为此研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所付出的心血是有目共睹的。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阶段的学习,培养了她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 更多>>
目录
序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资本概念的泛化
1.1.2 资本概念泛化引出的问题:如何配置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与创新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2 资本网络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资本要素理论
2.1.1 文化资本
2.1.2 智力资本
2.1.3 社会资本
2.1.4 经济资本
2.1.5 资本要素文献述评
2.2 企业理论与价值创造机制
2.2.1 企业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
2.2.2 企业理论下的经济租与价值创造机制
2.2.3 价值创造机制文献述评
2.3 企业网络理论
2.3.1 网络理论
2.3.2 企业网络理论
3 资本网络系统的基本特征
3.1 资本的网络化配置
3.1.1 资本的网络化配置方式
3.1.2 资本网络化的配置环境——企业和企业价值网
3.2 资本网络系统的形成
3.2.1 资本网络化配置的结果
3.2.2 资本网络系统的形成
3.2.3 资本网络系统的要素与目标
3.3 资本网络系统的结构层次与主要特征
3.3.1 资本网络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
3.3.2 资本网络系统的特征与优势
4 资本网络系统的动态演化——资本转换
4.1 资本转换的意义——资本网络系统的动态演化
4.2 资本转换的内容
4.2.1 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实物流与资金流
4.2.2 无形资本之间的转换——知识网络
4.2.3 无形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资本子系统的“突变”
4.3 资本转换模式
4.3.1 资本的链式转换
4.3.2 资本的网式转换
4.4 资本转换的本质——创造企业价值
4.4.1 资本转换产生经济租
4.4.2 经济租的特征
5 资本网络系统模型构建的基础
5.1 变量测量指标的设定与问卷分析
5.1.1 测量指标的建立
5.1.2 问卷设计与回收
5.2 企业基本资料分析
5.2.1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
5.2.2 样本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分布
5.2.3 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分布
5.2.4 样本企业的资本总额分布
5.2.5 样本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分布
5.2.6 填答者的职位分布
5.2.7 填答者的岗位类别分布
5.3 变量的因子分析
5.3.1 金融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2 人力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3 关系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4 结构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5 企业绩效变化的因子分析
6 资本网络系统的资本转换模型
6.1 模型构建的假设与思路
6.1.1 模型Ⅰ:FC模型(经济资本转换模型)
6.1.2 模型Ⅱ:FC-HC模型(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转换模型)
6.1.3 模型Ⅲ:FC-HC-RC模型(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转换模型)
6.1.4 模型Ⅳ:FC-HC-RC-SC模型(经济资本—无形资本转换模型)
6.2 资本转换模型的实证研究
6.2.1 模型Ⅰ:FC模型的实证分析
6.2.2 模型Ⅱ:FC-HC模型的实证分析
6.2.3 模型Ⅲ:FC-HC-RC模型的实证分析
6.2.4 模型Ⅳ:FC-HC-RC-SC模型的实证分析
6.3 资本网络系统模型的分析与总结
6.3.1 四个模型的比较分析
6.3.2 模型Ⅳ:资本网络系统模型的分析总结
7 模型理论与实践的应用
7.1 应用之一——核心资本的判定与维护
7.1.1 核心能力已有的判定测度方法
7.1.2 利用资本网络系统模型判定核心资本
7.1.3 利用核心资本对企业分类
7.2 应用之二——多元资本结构的体现
7.2.1 一元资本结构理论的缺陷
7.2.2 多元资本结构思想的构建
7.3 应用之三——企业管理的协调性
7.3.1 租金之间的关系与协调租的产生
7.3.2 管理协调性的意义
7.4 应用之四——企业可持续增长途径
7.4.1 企业的可持续价值观
7.4.2 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途径
8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
8.1.2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研究结论的启示:组织学习基础上无形资本转换的管理
8.2 模型的建议与展望
8.2.1 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8.2.2 应用领域的拓展
8.2.3 今后研究的重点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资本概念的泛化
1.1.2 资本概念泛化引出的问题:如何配置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与创新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2 资本网络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资本要素理论
2.1.1 文化资本
2.1.2 智力资本
2.1.3 社会资本
2.1.4 经济资本
2.1.5 资本要素文献述评
2.2 企业理论与价值创造机制
2.2.1 企业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
2.2.2 企业理论下的经济租与价值创造机制
2.2.3 价值创造机制文献述评
2.3 企业网络理论
2.3.1 网络理论
2.3.2 企业网络理论
3 资本网络系统的基本特征
3.1 资本的网络化配置
3.1.1 资本的网络化配置方式
3.1.2 资本网络化的配置环境——企业和企业价值网
3.2 资本网络系统的形成
3.2.1 资本网络化配置的结果
3.2.2 资本网络系统的形成
3.2.3 资本网络系统的要素与目标
3.3 资本网络系统的结构层次与主要特征
3.3.1 资本网络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
3.3.2 资本网络系统的特征与优势
4 资本网络系统的动态演化——资本转换
4.1 资本转换的意义——资本网络系统的动态演化
4.2 资本转换的内容
4.2.1 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实物流与资金流
4.2.2 无形资本之间的转换——知识网络
4.2.3 无形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资本子系统的“突变”
4.3 资本转换模式
4.3.1 资本的链式转换
4.3.2 资本的网式转换
4.4 资本转换的本质——创造企业价值
4.4.1 资本转换产生经济租
4.4.2 经济租的特征
5 资本网络系统模型构建的基础
5.1 变量测量指标的设定与问卷分析
5.1.1 测量指标的建立
5.1.2 问卷设计与回收
5.2 企业基本资料分析
5.2.1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
5.2.2 样本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分布
5.2.3 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分布
5.2.4 样本企业的资本总额分布
5.2.5 样本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分布
5.2.6 填答者的职位分布
5.2.7 填答者的岗位类别分布
5.3 变量的因子分析
5.3.1 金融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2 人力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3 关系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4 结构资本变化的因子分析
5.3.5 企业绩效变化的因子分析
6 资本网络系统的资本转换模型
6.1 模型构建的假设与思路
6.1.1 模型Ⅰ:FC模型(经济资本转换模型)
6.1.2 模型Ⅱ:FC-HC模型(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转换模型)
6.1.3 模型Ⅲ:FC-HC-RC模型(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转换模型)
6.1.4 模型Ⅳ:FC-HC-RC-SC模型(经济资本—无形资本转换模型)
6.2 资本转换模型的实证研究
6.2.1 模型Ⅰ:FC模型的实证分析
6.2.2 模型Ⅱ:FC-HC模型的实证分析
6.2.3 模型Ⅲ:FC-HC-RC模型的实证分析
6.2.4 模型Ⅳ:FC-HC-RC-SC模型的实证分析
6.3 资本网络系统模型的分析与总结
6.3.1 四个模型的比较分析
6.3.2 模型Ⅳ:资本网络系统模型的分析总结
7 模型理论与实践的应用
7.1 应用之一——核心资本的判定与维护
7.1.1 核心能力已有的判定测度方法
7.1.2 利用资本网络系统模型判定核心资本
7.1.3 利用核心资本对企业分类
7.2 应用之二——多元资本结构的体现
7.2.1 一元资本结构理论的缺陷
7.2.2 多元资本结构思想的构建
7.3 应用之三——企业管理的协调性
7.3.1 租金之间的关系与协调租的产生
7.3.2 管理协调性的意义
7.4 应用之四——企业可持续增长途径
7.4.1 企业的可持续价值观
7.4.2 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途径
8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
8.1.2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研究结论的启示:组织学习基础上无形资本转换的管理
8.2 模型的建议与展望
8.2.1 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8.2.2 应用领域的拓展
8.2.3 今后研究的重点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Capital network based on relationship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